魔幻寫實巨匠謝幕!《百年孤寂》馬奎斯辭世,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

賈西亞.馬奎斯,一生比小說更精采、更動人

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馬奎斯生於1927年3月6日的哥倫比亞小鎮阿拉卡塔卡,卒於2014年4月17日。

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為第三世界最有名的作家,也是文學形式「魔幻寫實」的最佳代表,這種寫作風格在其他開發中國家與其小說家之間頗受歡迎,薩爾曼‧ 魯西迪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賈西亞‧馬奎斯也許是拉丁美洲文學界有史以來最受尊崇、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小說家;在這個公認名作難求的時代,過去四十年來, 他在歐洲及美國「第一世界」的地位無人能及。

若是檢視二十世紀的小說家,我們發現目前評論家公認的「偉大」作家皆來自前半世紀(喬哀斯、普魯斯特、卡夫卡、福克納、吳爾芙);然而,二十世紀後半也許 只有賈西亞‧馬奎斯真正的成就一致公認的偉大作品。他的傑作《百年孤寂》於一九六七年出版,出現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小說轉折之際,也許是一九 五○年到二○○○年之間,唯一不分國籍、文化的受到廣大歡迎的作品。在這方面,就主題(概括的說是「傳統」和「現代性」之間的衝突)和接受度而言,說這是 世界上第一本真正「全球性」的小說,一點也不為過。

在其他方面,賈西亞‧馬奎斯也是鮮有的現象。他是一位嚴肅但受到一般大眾歡迎的作家,正如狄更斯、雨果或海明威,不但作品廣受歡迎,知名程度直逼運動員、 音樂家或電影明星。一九八二年獲獎時,他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拉丁美洲,自從賈西亞‧馬奎斯發明「馬康多」之後,他在此因而脫胎換骨的 地區家喻戶曉,大家都親暱的叫他「賈布」,如同默片時代的「查理」或足球界的「培耶」。他雖然是二十世紀拉丁美洲最知名的四、五位人物之一,卻來自名不見 經傳的鄉下小鎮,不到十萬的人口大多是文盲,鎮上沒有鋪路也沒有下水道,而且這裡的地名「阿拉加塔加」(也就是「馬康多」)也只會讓第一次聽到的人發笑 (雖然聽起來像咒語「阿布拉卡達布拉」可能使他們心生好奇)。來自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很少出身如此小鎮背景,然而,他們在文學上和政治上也少有他如此深入 的投入與瞭解。

如今,賈西亞‧馬奎斯名利雙收,在五個國家光鮮的地段置有七個家。最近幾十年來,他得以要求(或更經常地拒絕)半小時五萬美元的受訪費;他也得以選擇任何報紙發表文章,收取高額稿費。

正如莎士比亞,他的作品標題如鬼魅般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報紙頭條上(「一百個小時的孤寂」、「預知災難紀事」、「獨裁者的秋天」、「愛在金錢蔓延時」)。他 大半輩子的時間都被迫面對、忍受驚人的知名程度。有錢、有名、有權的人都希望得到他的青睞和友誼──方斯華‧密特朗、菲利普‧貢薩雷茲、比爾‧柯林頓、近 幾任哥倫比亞和墨西哥總統,以及其他名人。然而,雖然他在文學上和財富上如此的成功,他一生仍然信奉左派革新主義,捍衛對其有利的主張,並致力於進步的基 業,包括成立具影響力的新聞、電影學院。三十多年來,他和另一位政治領袖費德爾‧卡斯楚的親密友誼也不斷引起爭議與批評。


賈西亞‧馬奎斯一生中所有重要的時刻,他都有各種不同的版本,整理這些版本並不容易。如同馬克吐溫一般,他喜歡編造故事,更別說吹牛,他也喜歡故事有令人 滿意的收尾,尤其是他自己的人生故事;同時,他也非常喜歡開玩笑,反學術、非常偏愛神秘、明目張膽的離間,正好讓記者或教授失去線索。這是他稱為「大媽媽 主義」的一部分(稍後再補充,目前也許可以小心的譯成「戲謔」)。就算你可以確定某些特定的軼聞來自某些「真正」發生過的事,你還是沒辦法寫成某個特定的 故事,因為你會發現,他人生中大多數知名的故事他都說過好幾個版本,每一種版本都有某些真實的元素在內。

內文摘自聯經出版《馬奎斯的一生》。

 

楊照談《百年孤寂》

魔幻寫實的文學舞台
相信你只要讀了《百年孤寂》的前面幾章,就 可以感覺到它和過去讀過的小說很不一樣。這本不一樣的小說還有其複雜的來歷。其中一個來歷是賈西亞.馬奎斯成長過程中所處的那個神話與現實、生存與死亡幾 乎沒有界線的特殊環境。那不是一個賈西亞.馬奎斯個人碰巧遇上的環境,其背後有著廣大的拉丁美洲歷史脈絡。

內戰與獨裁者的國度
《百年孤寂》書中的主角邦迪亞上校,原型來 自於哥倫比亞歷史上一位真實的人物─烏蘇里.烏蘇里將軍。《百年孤寂》小說開場的時間點上,真實的烏蘇里.烏蘇里將軍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已經經歷了四十場 內戰。不是四十場戰役,而是一次又一次,各種不同勢力換來換去,一下這個打那個、一下換成那個打這個,停了又打、打了又停,經歷了四十次。你可以想見這樣 一個國家,其人民對於整個國家、對於戰爭會產生如何虛無、空洞及厭惡的感覺。而且不只哥倫比亞如此,整個拉丁美洲都是如此。各式各樣的利益、各式各樣的合 縱連橫,隨時都可能爆發新的戰爭。


包括哥倫比亞在內,大部分的拉丁美洲社會,保留了強烈的家族傳統,你是誰的兒子、又是誰的爸爸,是極其重要的事。中文世界裡我們一般 用「馬奎斯」當作這位偉大小說家的名字,但是在事實上,在他自己的語言、文化中,他的姓不是「馬奎斯」,而是「賈西亞.馬奎斯」。這個姓帶著清楚的系譜意 義,表明了他是誰的兒子。每個人的名字都彰顯著表達了他的家族系譜。

具備強大家族傳統的社會,打起內戰來,無可避免地就會形成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對抗。然而家族網絡盤根錯節,追究下去,沒有哪兩個家族是 真正沒有連結的,到後來一定出現親戚打親戚的情況。表兄弟和叔叔伯伯打仗,導致戰爭中更增添了親族的恩怨與混亂,構成了拉丁美洲近代史的一項特殊共同記 憶。

拉丁美洲有著共同語言,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整個拉丁美洲的文化出版中心。不同國籍的作家,智利的聶魯達(Pablo Neruda)1、哥倫比亞的賈西亞.馬奎斯、秘魯的尤薩(Mario Vargas Llosa)2..,他們的書都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版。這一部分的拉丁美洲有著跨越國界的整全性,可是分開來看,這些人的祖國,卻又沒有一個內部是團結 的,都被各種勢力各種利益切割得零零碎碎,表現出國界內的分裂面貌。

這些作家的祖國都出現過獨裁者。獨裁者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拉丁美洲有那麼多獨裁者?為什麼拉丁美洲的獨裁者,前面一個被推翻了,很快後面就會再出現第二個?其中最重要的歷史原因─我們不容易感受,卻應該努力試圖去理解的─就是人民對於內戰的厭煩。

讓我們簡單想像一下:兩股勢力打仗,長期以來一直在打仗,打了十五年,正因為打了那麼久,就很難停下來不打了。誰也消滅不了誰,而且 彼此都很瞭解對方,雙方僵持著,你稍微動一下,我就反射動作地打你一巴掌,然後你就也反射動作地回我一巴掌,就這樣成了習慣,成了固定模式,無法終止。這 怎麼辦?

這兩股勢力本身也都受不了了,想要彼此妥協,就必須找一個雙方都能信任接受的仲裁者,作為中介保證。這個人能保證雙方信守劃定的界 線,你不會偷襲我,我也不會拉你們的人倒戈。獨裁者就是從仲裁的角色衍生出來的。許多拉丁美洲的獨裁者,源自於將仲裁的權力不斷擴張。仲裁者發現:說服兩 邊疲於戰爭的人民,保有和平最好的方式,是讓國家只有一股絕對獨大的勢力,那樣就不需要、也就不會打仗了。獨裁者的絕對權力,來自於與人民間的﹁魔鬼交易 ﹂,人民交出自由,換取秩序與和平。獨裁者有可以獨裁的道理,獨裁者有在那個社會歷史背景下存在的道理,無止境的混亂內戰使得這麼多人渴望和平、渴望休 息,他們願意為了和平,奉獻自由、放棄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