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的力量使人靜默,但不能駁倒……它永遠無法促成真理的認識。――塞謬爾.約翰遜 Samuel Johnson

Inferno: An Anatomy of American Punishment

我們已經成為一個懲罪者的國度,忽略了人的尊嚴,甚至忘了懲罰的目的。
  「為惡者必將付出代價」,但我們能夠接受一個恐怖不輸集中營的監獄?


  你無時無刻不在害怕,你只有一個人,到處是敵人,沒有可以信賴的政府,你唯一的武器就是你自己。你在哪裡?不是戰場,不是異鄉,而是美國監獄。

  你做了什麼淪落到此?可能是哈了太多草,或者不小心把一些藥賣給錯的人。你可能從來沒使用過暴力,但這會兒周圍全是暴力的人。要活著逃出這裡,得靠智慧,還有運氣。

  弗格森博士寫作這本書的靈感來自課堂上。在哥倫比亞法學院上課時,他會提出案件讓同學討論,結果即便是同樣的罪名,七十個學生常常會陷入嚴重的量刑分歧。刑罰從六個月的在家拘役,到入獄二十年。這一群未來的律師,每個人的論述都很有道理。

  然而,為什麼一群知識份子面對同樣的事實,會得出如何不同的見解?這就是本書試著要回答的。即便是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當他們想要做出懲罰時,他們常常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儘管他們對懲罰這件事充滿理想與激情。這樣的矛盾很重要,因為相較於其他現代化民主國家,美國社會更常對犯罪者科以刑罰,且刑責偏 重。判刑入獄率(incarceration rate),在歐洲國家大約是1:1000,在美國是1:143,刑期較長且監禁條件較差。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害怕犯罪、種族對立、幫派活動、對政府的不信任。作者無意爭論這些問題,但提出不同的思考:懲罰的哪些面向令人感到困惑?更深入 分析懲罰這件事能告訴我們什麼?為什麼一般美國公民不關心美國的監獄體系和環境比所有極權主義國家還要糟糕?我們所知道的刑罰到底達成了什麼目的?

  截至二○一○年,美國監獄裡關了兩百二十六萬人,有九分之一的州政府員工是在監獄工作,花在監獄的費用比花在教育還要多。懲教機構愈來愈失能。法律人 在學校的學習著重在如何懲罰,而非懲罰本身的意義。法律強調的是,「為惡必將付出代價」。公義的社會期望透過這樣的法律等式來恢復秩序。但是懲罰還要考量 到犯罪者所面臨的其他狀況。

  弗格森博士認為,當一個懲罰體系變得太過嚴苛,重新檢視與評估是所有人的責任。一個文化的形成,是透過政治、經濟、法律、歷史、心理、甚至宗教與哲學,而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意涵,才能知道我們在做些什麼。


名人推薦

  台大法律系教授 李茂生 專文推薦

  刻意的殘酷是不可原諒的。――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這本書充滿熱烈的道德觀點。弗格森問道:為什麼我們會成為一個懲罰者的國度,不再看到被懲罰者的人性尊嚴……弗格森是我們的但丁,作為我們穿越扭曲 的美國地獄的指引。任何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會覺得自己是這個國家罪惡的同謀,然而前路雖然艱辛仍有一絲希望,它還沒完全封閉。――保羅‧卡恩Paul W. Kahn,耶魯大學法學院

  ◎針對那些有時令人遺憾但被視為理所當然和忽略的事,本書是充滿激情與痛苦的呼籲。弗格森要讀者嚴肅看待並持續努力改革美國的監獄現況。無其他書可比擬。――洛依德‧溫瑞柏Lloyd Weinreb,哈佛大學法學院

今日66折  新書  排行榜  博客來選書  特價書區  讀者書評區

本書分類:博客來>中文書>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叢書系列:人與法律系列

進擊的社會學家

進擊的社會學家

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長銷十周年典藏版)

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長銷十周年典

 

勞勃.弗格森(Robert A. Ferguson)

  哥倫比亞法學院教授,開設「美國生活中的審判」,以作家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和舊約聖經中的《但以理書》為題材。弗格森教授擅長以小說作為法律教學的材料,例如融合《梅崗城的故事》與法學教授Derrick Bell 的作品,探討批判種族理論。他曾說過,作為律師,除非你說的是陪審團聽過且能夠讓他們相信的故事,否則你無法勝訴。因此如何說故事是一項重要技能,而瞭解 敘事的觀點會讓人更懂得如何說故事。

  勞勃.弗格森一九六八年取得哈佛法學位,一九七四年取得哈佛「美國文明史」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目前除了在哥倫比 亞法學院任教,也在哥大大學部開設英文課程,吸引大批學生搶修。著有Law and Letters in America Life (1987),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 1750-1820 (1997), Reading the Early Republic (2004), Edition of The Federalist (2006), The Trial in American Life (2007), Alone in America: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2013), and Inferno: An Anatomy of American Punishment (2014)。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

201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非虛構類大獎 美國人最新中國指南,連歐巴馬都要買來看。 作者請讀者買台灣版,他申明放棄簡體中文版,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如果中國是另外一個宇宙,那麼它又為何如...more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經濟思想的分水嶺之作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儘管眾說紛紜,但各種議論的資料根據似乎略嫌不足。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二十幾個...more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當旅人踏出腳步, 一場規模驚人的全球經濟、文化、生態大波動將隨之揚起。從嗜好演變為產業,「旅遊」的影響無形中已和你我緊密相連您可能不知道,觀光目前已是規模僅次於石油和金融、不容...more

雨季的孩子:來自亞洲底層的苦難印記

雨季的孩子:來自亞洲底層的苦難印記

★本書獲得2008年西班牙最佳旅遊文學獎(Camino del Sid. 「我選擇報導這些無法爬上載滿機會的火車的人,常借用他們的語氣,因為他們的故事充滿了勇氣與尊嚴,值得我一一寫下。」大衛‧希門內斯 ...more

分配正義救台灣

分配正義救台灣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敬一專序推薦「楊教授所談論的台灣社會不公平,不但與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抑鬱息息相關,也恰巧是我自己近年來研究、關注的主題。他的書給我相當的啟發,我認為對於一般讀者,也...more

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

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

「八年超越新加坡。」 可是柯P,你真的了解新加坡嗎? 台灣如何超越? 或者⋯⋯幹嘛超越? ————第1本台灣人寫給台灣人的新加坡10年現場直擊———— ...more

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2版)

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2版)

本書研究最為發展社會中的知識狀態,以「後現代」命名之。它指的是經歷了各種變化的文化處境,這些變化從十九世紀末就開始影響科學、文學和藝術的遊戲規則。在這裡,我們將通過與敘事危機的比較來定位這些...more

從順民到公民:與民主台灣同行

從順民到公民:與民主台灣同行

展望兩岸四地民主圖景,深入台灣歷史肌理 一名中國流亡作家寫給自由台灣的誠摯建言 秉持著對民主、自由與人權的追求,異議作家余杰在中共政權的非法軟禁、折磨與死亡威脅之下,攜妻兒出走中國。儘管中共...more

製造低收入戶

製造低收入戶

「國家」這個巨人張開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下望去,國境內有多少因貧窮而掙扎、無力吶喊的人民,宛如一堆石頭散落人間。他悲憫地伸手挑出一顆人民頑石,為它鍍上「低收入戶」的金箔。金箔在漫漫長夜中熠熠發光...more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

你知道你正穿著黑心在身上嗎?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衣」滿為患的時代。時尚名牌、零售商、百貨公司透過每季不斷推出的新款與折價拍賣,哄騙、唆使你掏光荷包買進一件又一件其實你根本不需要的衣服。結果,...more

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

傘裡傘外:民主前夕的香港故事

特首與你,都應該讀懂的香港故事 香港特首梁振英,絕沒想過,一向對政治冷漠的香港人, 會突然湧上街頭、佔領鬧區、要求民主。 87顆催淚彈,不僅沒有遏阻運動, 反而讓更多市民撐起雨傘、對抗壓制。 雨...more

粉末都市:消失中的香港

粉末都市:消失中的香港
香港老房子都拆得七七八八了,所以要快畫、快拍照。

繪畫香港一些即將消逝的事物,有一幢幢如小型社區的唐樓、已被清拆的喜帖街、天星碼頭、伴隨所有香港人長大的電車、有香港特色的舊食肆,香港的傳統節日等等。...more

嘉年華的誕生:慶典、舞會、演唱會、運動會如何翻轉全世界

嘉年華的誕生:慶典、舞會、演唱會、運動會如何翻轉全世界

跑步一個人就好,幹嘛去人擠人參加馬拉松? 演唱會在家裡看DVD就好,何需上網搶票? 繼《我在底層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後, 熱血大嬸芭芭拉要揭開你我內心最深的渴望――歡喜湊熱鬧! 艾倫瑞克總...more

arrow
arrow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