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試閱

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

 

 

 

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

 

標題6有提到粒腺體和癌症相關可參考這一篇

 

 

1不要運動!

記住:不要跑步!

──氧氣掌握了生病與老化的關鍵

本書第一個要建議大家戒除的壞習慣,就是「運動」。

讓我們從比較容易做到的地方開始吧!

如果一開始就拉高門檻,有些人可能會失去幹勁,不過我想從「不要運動」做起,每個人應該都可以瞭解原因,並且立刻成功地實行。

尤其是對懶得動的人來說,這個提議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正是我要的!」

只說「運動」太模糊,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或許可以說是「運動競賽」。這裡說的「運動競賽」,指的是含有「與人競爭」、「追求時間成績」,以及「奔跑」這類要素的運動。大家聽了有什麼想法呢?

運動應該是有益身體健康的,可是作者不曉得是哪根筋壞掉了,居然說運動有害身體健康?我想各位腦中一定塞滿了問號,不過你沒有看錯,我正是這麼說。

「運動」與「運動競賽」之間,有著天壤之別,若是把它們混為一談,問題就嚴重了。接下來我將解釋其中的原因,好讓大家瞭解兩者之間的不同。

2身體不喜歡跑步運動

開門見山,從結論說起,也就是:最好不要從事跑步的運動。沒錯,就是字面上說的「不要跑」,可不是「不要全速奔跑」漏了幾個字。

各位是否都一廂情願地認為運動就一定要「跑」?「運動=跑=累死了」,所以或許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做不來運動,壓根兒就不想去嘗試。

若是如此,我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把這個觀念修正過來。就趁這個機會,把對「運動」的觀念一百八十度徹底大轉變吧!

聽起來似乎相當嚴重,不過我認為「運動=跑」這個誤會,不曉得害多少人吃了大虧。反過來說,如果把這個觀念扭轉為「運動≠跑」(運動不等於跑),不曉得可以救多少條人命,幫助多少人延年益壽。

雖然只有三個字,但「不要跑」的涵義令人意外地深奧,而且對我們的身心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想想箇中的理由,並且繼續讀下去。

 

3跑步是交感神經在鞭策身體

我們來具體模擬一下生活型態,以及生活中自律神經的活動吧!

以早起為例,這當然是很好的習慣,但如果一起床就突然開始慢跑,可以輕易想見,身體一定被嚇壞啦!

因為在夜晚的時候,一直是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當然身體也都處於放鬆模式。

然而一大清早就毫無前兆地突然開始慢跑,副交感神經都還在運作呢,交感神經卻突然插隊進來叫身體馬力全開,全速運轉,不用說,身體一定會被這個蠻橫的要求攪得手足無措。

在一般自然的狀態下,交感神經會從黎明開始慢慢地活化,然後一點一點地,在我們醒來之後逐步取代副交感神經,支配身體。如此一來,身體便可以順暢地清醒,毫不勉強地從體內湧出活力來。

然而一大清早就突然慢跑,就像是開車時一口氣把油門踩到底,讓交感神經瞬間全開,這對於毫無準備的身體來說,怎麼想都不可能有好處。

心臟可能會嚇一跳,讓心跳亂了套(心律不整),負責把營養和氧氣運送到心臟的血管(冠狀血管)也無法回應這突如其來的指令。心臟肌肉由於氧氣及營養不足,無法順利收縮,逐漸陷入跳動異常,搞不好還會爆炸(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臟衰竭)。

這樣的狀況出現的機率並不低,幾乎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而且愈來愈普遍。

讓人體隨著自然的節奏緩慢地變化,才是理想的狀態,身體的功能也是一樣,要慢慢地轉變才自然。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而主動去破壞這種自然節奏,整個身體就會陷入大恐慌,別說是心肌梗塞了,腦梗塞、腦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出什麼毛病都不奇怪。以上的說明,應該可以讓大家清楚瞭解這一點。

4心情放鬆地走路最好

相較之下,比方說你早起了──當然,早起是非常好的習慣──不過接下來別再做慢跑這類不自然的行動,改為心情放鬆而愉悅地走路,又會怎麼樣呢?走路不會走到上氣不接下氣,所以身體不會陷入恐慌,交感神經也不會一下子壓過副交感神經而主宰身體。交感神經會隨著自然的變化慢慢地醒轉,原本的生命活動也絕對不會受到妨礙。

「跑步」和「走路」同樣都是移動行為,卻有所差別。事實上,兩者之間的差異可大了,對身體的影響也可以說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移動的時候都用走的,儘量不要跑,才是體貼身體的好選擇。如果可以游泳或跳躍,當然也是一種選項,但在進行時請牢記,千萬不要隨便「刺激」你體內的交感神經。

5跑步會讓身體遭受重創

關於不應該跑步還有其他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跑步會讓我們的身體遭受到嚴重的雙重打擊

這雙重打擊就像腹部重重地被打了一拳一樣,後勁相當可怕,教人消受不起,因此最好是能免則免。

我這樣說,大家應該仍是一頭霧水,不過總之跑的時候會發生接下來這兩種障礙,非常值得我們重視。

當然,只要我們用走的,這兩種障礙就絕對不會發生。

我說的這兩種障礙,一是氧氣不足二是氧氣過剩

氧氣不足對身體不好,這很容易理解。

細胞原本就需要營養和氧氣才能夠確實發揮功能,所以萬一氧氣不足(也叫缺氧),就會造成不徹底燃燒,使得能量製造的效率變差,老廢物質也會增加,讓細胞無法完全發揮功能。

另一方面,如果氧氣過剩(活性氧過剩),這也非常不妙,但究竟是哪裡不妙呢?或許有人認為氧氣多到用不完反而是件好事,然而氧氣過多,其實對身體也有害。

問題就出在「活性氧」。活性氧是從氧稍微變化而成的物質,氧氣一旦過剩,就會製造出大量的「活性氧」。後面會更進一步詳述,這個氧變化而成的活性氧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東西,它精力過盛,會胡亂攻擊周圍的細胞,當然,組織和內臟的功能也會因此受損。

回到正題,如果各位有慢跑的習慣,就等於是經常處在慢性氧氣不足當中,也就是缺氧的狀態。跑得氣喘吁吁,完全就是一種缺氧狀態。

慢跑一方面會讓人陷入缺氧;另一方面因為運動量很大,跑完的時候,也就是缺氧之後,會一口氣吸入大量氧氣,如此一來又陷入氧氣過剩的狀態,製造出極為大量的活性氧來。

換句話說,跑步這種行為,等於是自己讓身體遭受到缺氧和活性氧的雙重打擊。

6氧氣不足,癌細胞就容易增加

如果沒有能量,我們的身體就無法活動。我們的身體是利用氧和糖(葡萄糖)來製造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然而一旦氧氣不足,身體就無法順利製造能量,因此不難想像,身體的功能也會出現問題。

用車子打比方,缺氧就類似汽油見底了。汽油不夠,不管車子性能再好,引擎也無法發動,當然也無法開動。

氧氣不足如果只是暫時性的,或許不算什麼大問題,但如果日常性地缺氧,或是長期持續缺氧,就會發生一些棘手的狀況。

這棘手的狀況以某種意義來看,也可以說是細胞求生的智慧,或是面對逆境的適應反應,也就是細胞會自行改變性質,以便即使處於缺氧的狀態中,也能夠製造出能量,這叫做「變異」,是細胞改變自我的性質以承受逆境的狀態。生物從某種意義來說非常聰明,如果環境惡化,就會拚命改變自我的性質來應變。

比方說,正常的細胞裡有一種叫做「粒線體」的特殊器官,它可以讓氧和葡萄糖徹底燃燒,製造出許多能量(專有名詞叫做「有氧能量供應」)。

然而若是長期缺氧,正常的細胞就會變異為異常細胞,雖然效率極差,但可以不利用氧氣(正確地說是「沒有氧氣可以利用」),也就是不使用粒線體這個特殊器官,不徹底地燃燒葡萄糖而直接製造出能量來(這叫做「無氧能量供應」)。說明好像變得有點複雜,不過簡而言之,就是細胞會變化成不需要動用粒線體就能製造能量的這種細胞。

接下來是重點:一旦粒線體不再參與能量製造,不曉得為什麼,細胞就會轉化出一種自行增殖的性質,無法遏止地不斷分裂,這就是一種癌化。因此,如果長期氧氣不足(缺氧),就有可能讓正常細胞的性質發生變化。換句話說,細胞可能會變化出容易癌化的性質,是一種非常不妙的狀況。

因此我認為明明沒必要跑,卻採取「跑」這種有風險的行動,自行製造出缺氧狀態,實在是不智之舉,各位覺得呢?

7氧氣過剩,也會破壞細胞

缺氧對身體不好,但氧氣過多也同樣有害身體,這在前面已經提過了,理由是過多的氧氣會製造出大量的活性氧,這種由氧變化而成的活性氧會破壞周圍的分子和細胞。

一般認為活性氧是引發老化和疾病的物質,所以我想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個詞。

顧名思義,「活性氧」是活性過盛的氧氣,如果體內含量過高,活性氧就會不斷地從周圍的分子奪取氫,使其氧化,損害分子的功能,並進一步傷害細胞的功能。活性氧就像黑幫一樣,會大肆掠奪周圍的氫,把周圍的分子及細胞破壞殆盡,壞事做絕,是高度的危險分子。

所以如果體內氧氣過剩,長期下來持續含有大量活性氧,身體自然會出現種種不適,造成各種疾病上身──尤其是癌症,此外還會加速老化,這些狀況都不難想見。

即使如我們平常的呼吸,也隨時都會在體內製造出少量(據說是百分之一至二)的活性氧。不過人體製造出來的活性氧,只要是在預期範圍內的量,都可以輕易地被中和掉,不會造成問題。所謂中和,就是遏止氧化。

換句話說,少量的活性氧,靠我們身體具備的「抗氧化系統」就可以充分對抗,因此不會對身體造成創傷。

可是如果在生活中加入慢跑這類不自然的習慣,就如同每天都一口氣地吸入大量的氧氣,光靠體內的抗氧化系統是來不及中和掉這些活性氧的。

於是,這些無法處理掉的活性氧便在體內胡作非為,漸漸地讓整個身體氧化,對各種生命活動造成不良影響,使得身體健康每況愈下。

想要預防疾病和老化,就必須儘量避免讓體內產生活性氧,這是常識中的常識,而跑步的行為,等於是跟這種常識中的常識當面唱反調。

一直以來,我都希望大家能清楚理解這一點,再好好地去判斷我們究竟該跑步還是該走路。但我不知道人們心裡是不是根深柢固地存有「健康=運動=跑」這種錯得離譜的觀念,仍然有許多人彷彿被這種強迫的觀念押著一樣,就是擺脫不了非跑不可的可悲習性。

這點總是令我苦惱不已,大歎為何世人不瞭解我的憂慮,執意地不斷往錯誤的方向前進呢?

8還是走路最好

相較之下,就像每個人都知道的,「走路」基本上風險是零。

不必擔心「走路不是沒什麼運動效果嗎?」而且走路沒有年齡限制,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走,不需要特別準備,也不用花半毛錢。我認為走路才是最適當的全民運動。

定期進行適度的運動(健走),可以提升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Naturalkillercell)的活性,提高免疫力,這一點已有許多研究數據證明了。

而且走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活躍時,可望讓身體獲得極佳的放鬆效果,血液循環和「氣」的循環也會頓時變得順暢,並且可以活化大腦,好處真是說也說不完。

那麼應該要走上多遠、多久,才算是適度的運動呢?

結論是一天五千到六千步,換算為距離,約是三到四公里;以時間來說,約一個小時是適切的範圍(以一步=六十~七十公分,一千步=六百~七百公尺來計算)。

當然,這是一天的總計,所以把在家裡生活行動的量也計算進去了。除非臥床不起,否則只要像平常那樣在家裡生活,應該就會走到三千步左右,只要多活動一些,隨便就可以走到超過五千步。

換句話說,只要稍微意識到「走路=提升健康=延長壽命」,五千步到六千步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範圍。若是遊刃有餘,在健走的空檔加入腹式呼吸或伸展運動,不必說,對身體健康會更有幫助。

大家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若想透過運動來改善健康,走路就非常足夠了。

走路絕對不是次好的;不僅不是次好,還是最佳的選擇!或許有許多人都誤會了,實際上「走路」遠比「跑步」對身體有益太多了,所以我們不應該跑。不要貪心,千萬別動起想跑步的歪腦筋,才是為健康著想。

如果無論如何你都想多運動一些的話,則非常推薦可以當天來回的登山活動哦!

9避免不自然的行為,對身體才好

儘管如此,實際上與走路相比,跑步更受一般大眾歡迎。在每個人的印象裡,都覺得跑步似乎比走路更有益健康,或是認為走路不算什麼,實在不足以促進健康。

若單論運動量,不用說,跑步的運動量當然比走路大多了。可是我們別忘了一個重要的真理:「過猶不及。」說得更直接一點,過度比不及來得更糟糕。

不只是運動如此,凡事若做過頭,往往都會得到反效果。我想,從田徑選手居然並不長壽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田徑選手當然經常跑步,所以說愈是運動狂,壽命反而愈短,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於原因,總而言之就是運動過度,還有對運動的誤解。我要重申,千萬不能小看「缺氧」和「活性氧」這兩大傷害的影響。以某種意義來說,缺氧和活性氧等於是具有破壞力的武器。而前面已經說明,這種破壞性武器是萬惡的源頭,會促進老化和癌化。

稍微離題一下,我的身邊有一些父母,無論如何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栽培成職棒選手、職業足球選手或是奧林匹克選手,為此卯足了勁訓練孩子。可是有時候我會不小心澆這些父母的冷水(當然是他們主動提起的時候,我才會說)。

如果自己的孩子擁有成為奧林匹克選手或職業田徑選手的天分,那或許是一件非常幸運、非常棒的事。栽培孩子的才能,使其開花結果,或許是為人父母的使命。

可是,我們也必須瞭解到伴隨著榮耀而來的負面影響,作好接受它的心理準備,那就是我先前再三說明的「跑」所帶來的負面結果。父母期望孩子成為一流的田徑選手,反過來說,或許也等於是在縮短孩子的壽命。

最好避免不自然的行為

最好避免無法持續的動作

最好避免辛苦難受的動作

我認為這是很自然的想法,各位覺得呢?

想健康,先戒掉這些「好」習慣!


 

arrow
arrow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