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思辨,才能達成任何你期待的改變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會牽涉到思考。思考告訴我們該相信什麼、該拒絕什麼,什麼是重要 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以及我們如何安排時間,從事什麼工作,居住在什麼地方,該與誰結婚,甚至 該如何養兒育女……。任何一切我們所知道、相信、想要、恐懼與期盼的事物,都是思考的結果。

而且,我們的生活品質,主要也是取決於思考品質。思考的內容,意味著我們會怎麼去進行一切該做的事情。

你的工作品質取決於思考品質,因為你會推論或判斷工作上所面臨到的問題。你的人際關係品質,也取決於你在這些關係中所做的思考。目前你在閱讀這本書時所瞭解的每個意涵,也都來自於思考。你對於瞭解、吸收書中概念的能力,同樣取決於你閱讀時的思考品質。

由此可知,學習思辨能力相當重要,這是一種經過訓練的藝術,確保你能夠在各種情況下,用上自己最好的想法。透過發展思辨能力,你就可以開始掌控那些原本控制著你的思想。

無 論你的處境或目標是什麼,無論你身在何處或面臨什麼問題,只要你能夠掌控自己的思考,情況至少都會稍有改善。不論身為父母、情人、朋友、公民、消費者或是 專業人士,在人生中的每個領域及情境中,思辨能力都會帶來好處。相反地,思慮欠佳必然會造成問題、浪費時間精力,並引發挫折與痛苦。

要擁 有思辨能力,你必須學習從人生的許多面向去觀察、監督、分析、評估與重建各種想法,你必須建立起重要的思維習慣。本書將說明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書中的每 一個概念,都有助於你掌控自己的想法、情緒、慾望和行為。我們並不期盼你自此發生奇蹟性的轉變,只想替你未來的智慧及情感,打下一個成長的基礎。我們只是 浮光掠影地掃過這些複雜深刻的問題,提供你一個起步點;但一旦你開始認真看待,就會發現這對生活裡的每個層面都有好處。

只是,在那之前,你必須敲醒自己的腦袋。你必須開始瞭解自己思考上的問題,並設法捕捉到它;你還得找出多年來不知不覺中被動吸收,積存在腦袋裡的雜質。本書將告訴你該怎麼開始。

思考的素質,決定了你生活的品質
缺乏思辨能力會讓我們陷入麻煩,是因為我們常常:

� 對某件事一知半解
� 沒有想到背後的含義
� 執著於枝微末節
� 沒有注意到矛盾之處
� 發問時語意模糊
� 提出假設性或不相關的問題
� 混淆不同類型的問題
� 回答問題時模糊不清,或根本沒有能力回答
� 對不瞭解的事驟下結論
� 運用不正確或不相關的資訊來做結論
� 扭曲資料且不當地呈現資料
� 忽視與自身觀點牴觸的資訊
� 做出不適當的假設
� 沒有發現自己的預設立場
� 沒有留意自己的推論結果
� 忽略了關鍵概念
� 誤用辭彙
� 忽視相關觀點,或看不見自身以外的觀點
� 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或無知之處
� 想法狹隘,只用一個面向思考
� 想法不夠嚴密或不合邏輯
� 以自我或所屬群體為中心思考
� 無法理性思考
� 做出錯誤的決定

 

本書的主旨就在於提升你的思考,藉此提升你的生活。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改變生活中任何需要改變的事物,即使是你根本沒想到要改變的部分。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

你的想法會構築你的感覺、形塑你的慾望,並指引你的行動。但問題在於,人的思考經常存在缺陷,我們常因錯誤推論而做出令人後悔的行為。事實上,思考的問題或許比其他任何一種因素,都可能在生活中導致更多問題,包括衝突與爭戰、痛苦與挫折,以及殘忍與折磨。

不 過,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想法都頗為自滿,不太會從生活的問題中找出自身思考的問題,而且很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認知到思考扮演的關鍵角色。若想提升你的生 活,你就得開始認真看待思考這回事。你必須開始觀察自己的思考內容、加以檢驗,並見證它對行動的影響。你必須訓練自己的思考,並且每天練習;你必須開始分 析自己的思考、評估自己的思考、改善自己的思考,然後還要進行批判性的思考。

本書將探討關於思考的基礎原則,讓你可以系統性地運用,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換句話說,也就是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批判性思考。

每個人的思考都有缺失,只是多與少的區別
若 要開始認真看待思考這回事,你必須先認知到,在「正常」的狀態下,人的思維本質上都有著內在缺陷。也就是說,若非刻意干涉,人的思考天生就會產生問題。譬 如我們會有偏見,會對別人有刻板印象,也常常顯得虛偽。有時我們會在心中合理化種種手段與做法,偏激者甚至會合理化偷竊、虐待與殺人的行為。

除 此之外,我們通常在行為失常的時候,認為自己很合理。如果遭到質疑,就會在心裡對自己說:「這些人為什麼要為難我?我做的事情很合理,任何明理的人都看得 出來啊!」簡而言之,我們會自然地認為自己的思考完全合乎情理,即便閃過一絲自己可能有錯的念頭,也會被自我辯護的想法加以掩蓋:「我並不想造成任何傷害 啊!」

人的思維帶有自我辯護的天性,這一點非常重要,換言之,人類無須去學習如何自我辯護、自私自利或是自我欺騙,這些模式本來就存在於 我們每個人身上。但問題是,大腦是如何進行自我欺騙的呢?也就是說,我們是怎麼在明明有證據證明自己有錯的時候,還認為自己是對的呢?一個有力的解釋就 是,我們的心理有種本能,可以把不合理的想法表達成完全合理,或許這便是為什麼人類會對自身的不理性缺乏認知了。

舉個例子,試想某個女性 主管在面試過所有求職者後,總是只僱用女性(或是男性主管只僱用男性)。這名主管認為自己既公正又客觀,若是被問到為何只僱用女性員工時,她很可能會提出 一些看似合乎邏輯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決策,例如求職者的工作經歷及技術能力等等。為了鞏固自己的用人決策,她會把自己看成是公正的,只是純粹想要招募到 最適合那個職位的員工。或許她在某種程度上也已意識到自己只聘請女性,但卻會合理化這一點,覺得或許是女性本來就比較適合這些職位。確實,唯有自認行事客 觀,她才能在心裡感覺自己正正當當。但關鍵在於,偏頗的想法,往往在自己看來都是冷靜公平又毫無偏見的,我們不會認為自己有錯。就算大錯特錯,我們也會覺 得這是那個狀況下最合理的做法。

再試想某個常常濫用權力逮捕民眾的警官。這位警官可能認為自己只是讓嫌犯們罪有應得,讓他們在街頭絕跡, 才不會傷害到無辜的人。如果他能意識到偏見及權力慾望在他的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出自己不理智地將非必要的權力與武力,施用在那些無法自我防衛的人身 上,那麼他就不會這麼做了。在他心中,他是既公正又專業的,無論自己是多麼殘忍無情,他都看不出來。這就是自我欺騙的力量。

 

 

我們所有人都擁有輕重不一的偏見,也都有刻板印象,也會欺騙自己。我們以為自己掌握著真相,卻都深受人性的自我中心所害,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罷了。我們的思考不可能臻於完美,但是我們可以試著變得更好。

要 訓練思辨能力,就得每天努力把思考中不自覺的部分,提升到有自覺的層次。你得找出自身思考上的問題,並面對這些問題,唯有如此,你才能大幅改善你的思考與 生活。人性中也有著超越自我中心的能力,你可以運用你的思維來訓練思維,也可以運用你的思考來改變思考,你可以自我「再製」或自我「改造」。我們希望你在 逐步學習與吸收本書概念的同時,可以刺激出這一面。

拒絕不理性的「失調」想法
越是凸顯出那些不好的思考習慣,你就越能夠去避免這些習慣。透過闡明這種思考模式,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你有多容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陷入其中了。請試想以下情形,並試問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多少:

認為只要身邊都是喜歡你的人,就不會有人批評你了。
認為只要不去質疑你的人際關係,就不需要處理這些關係裡的問題了。

若是被朋友或交往對象批評時,就以難過沮喪的表情說:「我還以為你是我的朋友!」或「我以為你是愛我的!」

做出非理性的事情時,就會準備藉口來避免承擔責任;如果想不到藉口,就用帶著歉意的表情說:「沒辦法,我就是這樣的人!」

只看到生活中的負面事物,讓自己變得悲慘不幸,並怪罪到他人身上。
把自己的錯誤歸咎於他人,自己就不需要負責,也不用做些什麼了。

以言語攻擊那些批評你的人,就不用費神去聽他們所說的話了。
隨著所屬群體起舞,就不用為自己盤算任何事情了。

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失控;若是遭到質疑,就會憤怒地說:「我就是個情緒化的人,但至少我不會把感覺埋在心裡!」

只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若遭到質疑,就說:「如果我不為自己著想,還有誰會替我想?」

這些不理性的思考模式,的確會導致生活出現各種問題,唯有正視這些功能失調的思想有多麼荒謬,並看出它們如何搗亂你的生活,你才有機會去加以改變。本書所敘述的策略,也是假定你有意願去改變這一切。

思辨自己、批判自己,然後提升自己
我 們的目標,是要協助你開始批判自身的思考,去思辨一下你的思考模式,可能會對你自己或他人帶來什麼問題。隨著你逐步學習本書裡的概念,並明智地應用之後, 你就可以開始改善自己的思維習慣。你會對自己的思考產生自覺,有了自覺以後,就可以評估自己的思考;可以評估思考以後,就能夠加以改善提升。你可以決定保 留住哪些想法、捨棄哪些想法,哪個看法是明智的、哪個看法又是無知的,什麼會導致問題、什麼能夠讓你的生活更為富足、什麼會困住你或侷限你,而什麼又能夠 讓你自由解放。

 

 

改變的過程很痛苦,但最後會讓你更加幸福
儘管大多數人都同意,維持身體健康需要靠著日積月累,但許多人卻經常心中一有不快,就宣告 放棄。同理,假使你不願堅定面對理智上的痛苦,自然就無法訓練出更好的思考。心理狀態就像身體狀態一樣,沒有壓力就不會有所提升。無論你喜歡與否,沒有一 分理智上的耕耘,就沒有一分理智上的收穫,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請預期你在往下讀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心理壓力、不快與痛苦,並在 這些感覺發生時,加以面對與處理。請瞭解,我們最需要學習的重要概念,往往也是心理上最難以理解與接受的部分(例如我們生來就是自我中心的)。要知道,人 心在本質上就是抗拒改變的,尤其是會迫使我們看到自身缺陷的改變。所以,隨著你開始吸收本書的概念,而感到挫折、不安或灰心時,請繼續前進,為你正在成長 而慶賀,長此以往,你將會得到提升生活的回報。

活出經過反省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思考,這是我們的天性,只是我們自由 發展出來的想法,多半難免偏頗狹隘或充滿偏見。但我們的生活品質、任何我們創造出來的成果,卻往往都取決於思考的品質。拙劣的思考代價十分高昂,不僅是金 錢上的代價,更包括了生活的幸福與否。然而,優秀的思考一定得經過系統性的培養。

懂得批判與思辨的人,平時就懂得如何明辨事理、推己及 人,他們可以敏銳察覺到人性思維的固有缺陷,努力去除自我中心與小團體中心的傾向。他們明白,無論自己的思考有多純熟,都仍不免偶然落入推論錯誤、喪失理 性、囿於偏見、對社會的規範與禁忌照單全收。他們會避免把複雜的議題簡單化,並努力去貼心地考量相關人士的權利與需求。他們身體力行蘇格拉底的原則:「沒 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們除了關心自身思考的發展,也關切如何形成一個公正的批判性社會。

看穿文字背後的真相
「我們被這個景象所俘虜,無法掙脫出去,因為它就存在於我們的語言之中,而語言則無可阻擋地不斷向我們重複。」──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英國哲學家

我 們往往不太瞭解,言語在現實世界的體驗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打從一來到世上,我們的四周就環繞著各種語言和概念。比方說,父母可能會指著某個物品或人 物,對小孩說出相關的字眼──這是椅子、這是湯匙、這是媽媽、爸爸、嬰兒、壞的、好的、美的、醜的、好心的、惡意的。我們靠著這些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言語, 形塑出自己的觀念,像是「我很乖」、「我的爸爸媽媽是最棒的」、「有些人是壞人」、「這種東西很醜或很噁心」。

由於我們天生就有社群中心 傾向,所以我們也經常按照社會肯定與否的標準,來形塑自身的觀念,不假思索地接納社會所肯定的看法。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根據心目中所組合起來的各種言語 和意義,形成各種意識形態、觀點和世界觀。這些觀念根植在言語之上,造就出我們的思維;它們支配著我們觀看世界的方法、我們所設定的預設立場,以及我們用 來思考事情的種種理論。

 


我們常會字斟句酌,以求滿足個人私利或堅持自己的社群中心觀點。譬如「故弄玄虛」這個概念,就是利用語言來刻意掩飾或扭曲話語的根本意義,它很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試想以下這些例子:

附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這個詞彙,掩蓋了戰爭中有人無辜犧牲的事實。

我們的國家的孩童可以被教導「怎麼去認識這個世界」,但反之古巴、俄國、伊朗或利比亞的兒童就是「被洗腦」。

政治人物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他們是在「投資未來」。
我們是自由鬥士;他們是恐怖分子──即便我們都做出了某種「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代表正義;他們代表壓迫。
我們是有自信;但他們(只要與我們對立的人)則是很傲慢。

當我們的盟友在敵人手中喪生時,我們就說那是冷血攻擊;當敵人在我們的手中喪生時,我們則會說這是有仇必報。

美國政府以引渡犯(rendition)這個字眼,來指稱那些他們非法綁架到法律保護範圍以外的其他國家、並囚禁起來的對象,此舉目的在於方便當局可以在他們認為有需要的情況下拷問囚犯,因為美國法律禁止在美國本土進行這類拷問。

我們把農場畜養的動物稱為家畜(livestock),而不是「宰來吃的動物」。我們也會使用肉品、牛排肉和家禽肉等字眼,而不會說是死動物肉(請想像一下在餐廳裡點死動物肉的情景)。

也請試想以下這些言不由衷的話: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愛你」,但實際行為卻彷彿在說:「在還沒有更好的人出現之前,你可以勉強湊合一下。」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需要自由」,但實際行為卻彷彿在說:「我不想為自己的小孩負起責任。」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實際行為卻彷彿在說:「我正在遮掩自己身上那些不只偶爾出現的過錯。」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需要更多的愛」,但實際行為卻顯示:「我需要更多的性。」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她是個隨便的女人」,但她的行為卻只是顯示:「她用有別於老派保守的方式,來探索自己的性慾。」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就是喜歡美食」,但實際行為卻顯示:「我對不健康的食物上癮了。」

有時候我們嘴上會說:「我真的有試著省錢」,但實際行為卻顯示:「我對購物上癮了。」

我們選擇的用語決定了我們對於「真實」的看法。舉例來說,如果你不願意配合同事們不理性的想法,就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合群」(uncooperative)。按照這個邏輯,要「合群」(cooperative),就意味著要接受眾人的想法,即使那個想法並不合理。

試 想美國政府用來拷問他們所謂「敵人」的「水刑」(waterboarding)。水刑聽起來可能像是使用衝浪板在海上進行娛樂活動,但實際上這個動作的意 思,卻是把水灌到一個仰面躺著的人臉上,讓他感覺像快溺斃一般,並且反覆進行。但利用英文的「waterboarding」這個字眼,我們就可以混淆虐囚 的事實,把虐待的行為加以掩飾、淡化,然後隱匿可怕的真相,為自己形塑正面形象。

簡而言之,你對事情的想法,以及(在概念化的過程中) 你認為自己和那些事情有什麼關係,決定了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而這些概念化過程,又和你所選擇的用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有人說:「我愛你」,你就能很 容易地在他們的行為裡看到對你的愛意。如果有人說:「我正嘗試在生活中進行自省」,你就能看到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合乎理性。但是批判性思考者會試著在心中重 現或概念化,看看什麼才是實際狀況。他們會試著使用緊扣真實情形的用語,透過遣詞用字來掌控自身行為。他們明白,自我欺騙只會讓他們的想法流於自私,而不 能反映真相。

不自覺吐露的言語,往往藏著最多問題
留意自己是否措辭不當,並留意其他人是否會利用措辭來謀取自己的利益或好處。留意他們所說的話 是否並不符合事實真相,好好思考那些看起來不正確或不合邏輯的說法,並檢視你自己所選擇的用語。你會不會(自私地)用某些方式來描述事情,好讓自己得到更 多呢?請在心裡剝去事物的語言包裝,嘗試看穿真相,才能更好地瞭解其他的人事物。語言並不等於事物本身──我們若能吸收這個觀點,就會得到一個有力的工 具,可以掌控自己對事物的定義,從而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小心用語,可以讓你得到更多
當你和某人產生歧見的時候,請 儘可能精確地(以好意的方式)陳述出對方的觀點。留心你用來描述對方觀點的用語,並想想看有沒有不同的字眼,更能抓住那個觀點。如果可以的話,讓那個與你 意見不同的人聽一聽你所做的闡述,詢問對方,你的話有沒有貼切掌握到他的觀點?如果沒有的話,再重新闡述一次那個觀點,直到對方滿意為止。

留 心你自己所說的話是否並不理性,或是隱匿自己當下真正的想法。你想要隱藏些什麼呢?哪些自身想法會讓你想要視而不見呢?生活裡有什麼事情是你所不想面對的 呢?舉例來說,那些在工作中覺得陷入困境的人,常常他們所說的話,從根本上就會讓自己處於困境。與其說一些自我侷限的話,不如說一些能夠自我解放的話吧。 與其說「我沒辦法做些什麼事情來改變我的情況」,不如說「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改變我的情況,我只需要想清楚可以做些什麼,並開始朝那個方向去做。」前一 種說話方式會讓你陷入困境,後一種方式則可以讓你自由。

留意其他人選擇的用語,注意他們的說話方式在那個情境下,是否可以言之成理。

留意某些人怎麼靠著文字的掩飾,不顧其他人的權益,讓自己得到更多想要的東西。譬如一般人會說自己「需要」某件事物,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要」那個東西。這種情形在資本主義國家非常普遍,並導致特定產品生產過量,浪費了地球的資源。

留 意人們怎麼用言語貶損他人。舉例來說,超過一百年來,有恐同症的人長期使用貶抑的言詞和表達方式,來談論同性戀者──例如英語中的「queer」、 「homo」、「that way」、「a bit funny」,和「a friend of Dorothy」等諸如此類的用語,都是這樣。這些用語讓他們保持敵意,從自己的角度來定義同性戀者,有時候甚至還會引發「仇恨犯罪」或其他不道德行為。

當 你和某人意見不同時,不要用你的方式來解讀(概念化)那個情況,只要陳述出事實即可。不要說:「你總是做○○○,從來不做XXX」,改成說:「這是我看到 的情況,這些是相關的事實資料。你同意我對這些事實的陳述嗎?有什麼最合理的方法,可以解釋這些情形呢?」放開心胸,接受你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 誤解了實際情形,特別是當你自己也是當局者的時候。

試著對自己的措辭更提高警覺。讓你所說出來的每個字句,都能夠儘量呈現出事實的真相。也要注意的是,很少有人對自己的言語做到這種程度的掌控,因此也很多人很難這樣掌控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品質。

目次 

第2頁|全文共3頁
arrow
arrow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