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許多人都在學習靜坐,我們靜坐,其實是為了逃離受苦,我們就像是兔子一樣跳回到地上的洞裡,好讓自己感覺受到保護。我們這麼做,是因為我們受了太多苦了,我們想要至少能夠休息一下、至少能夠逃避一下。然而這並不是靜坐冥想真正的意義,我們必須要用智慧和專注去找回真知,轉化受苦的內在。沒有這些苦痛、沒有對於這些苦痛的了悟,真實的快樂無法實現。」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然而我們常常以為那些情緒就是自己、與各種情緒產生了認同,因而無法認出內在小孩的聲音。
受傷的內在小孩請求關愛,但我們卻做著相違背的事情。因害怕面對痛苦,我們選擇逃避。我們無法面對內在糾結的痛苦和悲傷,即使有時間,我們也不願返回自己的內在。我們讓自己持續接觸外在的刺激:看電視或電影、參加社交活動、喝酒或吸毒——因為我們不想再次感受以前的痛苦。
受傷的小孩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內。身體沒有一個細胞不存在這個受傷的小孩。我們不需要追憶從前尋找這個小孩,只要深入觀察自己,就能接觸到他。受傷小孩的痛苦當下就在我們之內。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覺醒、理解與幸福的種子同樣存在,我們需要運用它們。我們內在有一盞燈——正念的燈,我們隨時可以點亮它。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腳步及我們平靜的微笑,就是點亮這盞燈所需要的油。我們必須點亮正念的燈,讓燈的光明驅散和終止黑暗。我們的修習就是要點亮這盞燈。
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步行、正念靜坐和正念呼吸的修習是我們的基礎。通過正念呼吸和正念的步伐,我們能夠滋養正念的能量,並回到存在於身體細胞內的覺醒智慧。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癒我們,並療癒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本書特色:
★2010年出版,至今仍名列美國Amazon網路書店暢銷書單!
★特別收錄內在小孩療癒真實事例,及內在療癒七大練習法,包括十六項呼吸練習及五項觸地法等。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Reconciliation: Healing the Inner Child
- 作者:一行禪師
- 原文作者:Thich Nhat Hanh
- 譯者:汪橋
- 出版社:自由之丘
-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0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35924
主題活動
不讀不相識!2013共和國全書系,全面79折,任選2書75折
本類書籍銷售
序
內在小孩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位年幼的受傷的小孩。所有人在童年都經歷過困難,甚至是創傷。為了保護自己以及防備將來再受痛苦,我們嘗試忘記從前的苦痛。每次觸及痛苦的經歷,我們以為自己會無法忍受,因而將感受與記憶深深地埋藏在潛意識內。幾十年來,我們可能因此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在的小孩。
但是忽視這個小孩並不表示他不存在。這位受傷的小孩一直在那裡,期待著我們的關注。小孩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你不能避開我,你不能逃離我。」我們將小孩遣送到內在深處,並儘量遠離,希望藉此停止我們的痛苦。但逃離並不能停止我們的痛苦,而是在延續痛苦。
受傷的內在小孩請求關愛,但我們卻做著相違背的事情。因害怕面對痛苦,我們選擇逃避。我們無法面對內在糾結的痛苦和悲傷,即使有時間,我們也不願返回自己的內在。我們讓自己持續接觸外在的刺激:看電視或電影、參加社交活動、喝酒或吸毒——因為我們不想再次感受以前的痛苦。
受傷的小孩就在那裡,但我們並不知道。受傷的小孩在我們之內是事實,但我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無法覺察即是無明。那小孩嚴重受傷害,他或她急切需要我們回到內在,但我們選擇了遠離。
無明存在於我們的身體和意識的每一個細胞內,就像是一滴墨溶入一杯水之中。無明導致我們看不到實相;它驅使我們做愚蠢的事情,這些行為讓我們受到更多的痛苦,也令內在的小孩再次受到傷害。
受傷的小孩也存在於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內。身體沒有一個細胞不存在這個受傷的小孩。我們不需要追憶從前尋找這個小孩,只要深入觀察自己,就能接觸到他。受傷小孩的痛苦當下就在我們之內。
然而,正如痛苦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祖先傳遞給我們的覺醒、理解與幸福的種子同樣存在,我們需要運用它們。我們內在有一盞燈——正念的燈,我們隨時可以點亮它。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腳步及我們平靜的微笑,就是點亮這盞燈所需要的油。我們必須點亮正念的燈,讓燈的光明驅散和終止黑暗。我們的修習就是要點亮這盞燈。
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步行、正念靜坐和正念呼吸的修習是我們的基礎。通過正念呼吸和正念的步伐,我們能夠滋養正念的能量,並回到存在於身體細胞內的覺醒智慧。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癒我們,並療癒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聆聽
當我們說到慈悲聆聽,我們通常會想到聆聽別人的講話。但我們也必須聆聽內在受傷的小孩。有時候,受傷小孩需要我們全神關注。這小孩可能會從心識的深處浮現,向你索求關注。如果你有正念,你會聽到他的呼救聲。這個時候,你應放下一切在你面前的事情,轉而返回內在,溫柔地擁抱那個受傷的小孩。你可以用愛的語言直接跟小孩說:「過去,我遠離你,令你孤單;現在,我感到很抱歉。我要擁抱你。」你也可以說:「親愛的,我為你而在此。我會好好照顧你。我知道你受了很多苦。我一直很忙,因而忽略了你,現在我懂得回到你的身邊。」如果有需要,你可以和小孩一起哭。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需要,你可以坐下來和小孩一起呼吸。「吸氣,我回到我的受傷小孩;呼氣,我照顧我的受傷小孩。」
你需要每天多次與內在小孩傾談,這樣才能達到療癒之效。溫柔地擁抱內在的小孩,你告訴他,你不會再令他失望,或者忽視他。內在的小孩已被遺棄了很長時間,因此你需要立即開始這個修習。如果你現在不修習,甚麼時候才開始修習呢?
如果你知道怎樣回到內在的小孩身邊,每天聆聽他五至十分鐘,療癒的效果就會顯現。當你攀登美麗的山,邀請你的內在小孩同往;當你對著落日靜思,邀請他與你一起享受日落之美。如此修習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在受傷的小孩就能得到療癒。
通過修習,我們會瞭解到內在的受傷小孩不僅是自己,他可能代表了幾個世代。我們的母親可能在一生中經歷許多痛苦,我們的父親也受苦。他們也許不懂得照顧內在的小孩,因而當我們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時,也是在擁抱我們祖先的受傷小孩。修習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無數代的祖先和後代。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懂得照顧內在受傷的小孩,因而把他們的受傷的小孩遺傳了給我們。我們的修習就是要停止這樣的循環。如果我們能夠治療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不單釋放了自己,也釋放了傷害過我們甚至是虐待過我們的人。虐待者曾經可能是被虐待者。有很多人與內在小孩一起修習一段時期後,減輕了痛苦並得到轉化,他們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變得更和諧。
我們受苦,是因為沒有接觸到慈悲和理解。如果我們能夠為受傷的小孩生起正念、理解和慈悲,我們的痛苦就會減少。當我們能夠滋養正念、慈悲和理解,我們就能夠讓別人愛我們。從前,我們可能猜疑所有人和事,慈悲助我們與別人連繫,並恢復溝通。
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家人和朋友,內在可能都有一位嚴重受傷害的小孩。如果我們能夠幫助自己,我們就能夠幫助他們。當我們療癒了自己,人際關係自然能恢復和諧,我們的內在會有更多的平安和慈愛。
回來照顧自己吧。你的身體需要你、你的感覺需要你、你的認知需要你、你內在的受傷小孩需要你,你的痛苦需要你承認它的存在。返回內在的家吧,為所有這些安住在當下。修習正念步行和正念呼吸 ,以正念做每一件事,你因此能夠真正活著,你因此懂得愛============
目錄
序:內在的小孩
第一部份 療癒之道
第一章 正念的能量
第二章 與祖先及後代一體
第三章 原始恐懼, 原始慾望
第四章 呼吸,行走,放下
第五章 轉化痛苦
第六章 療癒內在的小孩
第七章 和解
第八章 成為一位菩薩
第二部分 療癒的故事
小眼睛 ——Lillian Alnev
我可以幫到什麼?—— Joanne Friday
真正的我——Glen Schneider
與友人同坐—— Elmar Vogt
第三部份 療癒練習
練習一 移除心的對象 —— Buckeye 共修團
練習二 十六項呼吸練習
練習三 來自你的內在小孩的信—— Glen Schneider
練習四 五項觸地法
練習五 和平便條
練習六 重新開始
練習七 釋放情緒與肢體運動 ——法印法師
§內文
正念的能量是療癒的良藥,能夠辨認和治療內在受傷的小孩。但我們如何能夠培養這種能量呢?
佛教心理學將心識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藏識。意識是積極的覺察,西方心理學稱之為顯意識。要培養正念的能量,我們需要對自己進行的所有活動保持覺察,真正地存在於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無論是喝茶或開車,都保持正念。當我們行走時,覺察自己在行走;當我們呼吸時,覺察自己在呼吸。
藏識也稱為根本識,是我們意識的基礎,西方心理學稱為潛意識。那裡藏著我們所有過去的經歷,具有學習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我們的身心常常不是一體的。面對日常工作,我們身體在做,意識並不在。我們單以藏識便可處理很多事情,我們的意識則可以想著千百樣其他的事情。譬如當我們在市區裡開車,意識毋需想著開車,但仍可以抵達目的地,也不會迷路或發生意外,因為藏識在獨立運作。
心識就像一間房子,地下室是我們的藏識,客廳是我們的意識。心行(亦即心念、心理現象)包括了憤怒、悲哀或者是喜悅,是以種子(bija)的形式存在於藏識。我們有憤怒、絕望、歧視、恐懼的種子,也有正念、慈悲以及理解的種子。藏識就是由這些種子組成的,它也像土壤一樣,保存和滋養所有的種子。這些種子留在那裡,直到我們聽到、看到、讀到、或者是想到一些事情觸及了一顆種子,那顆種子可能會讓我們感到憤怒、喜悅或者悲傷。當種子成長,在意識的層面顯現,進入了我們的「客廳」,此時我們不再稱它為種子,而是一個心行。
當有人說了一些話或者是做了一些事情惹惱了我們,觸及我們憤怒的種子,憤怒的種子就會在心識中顯現,成為憤怒的心行。「行」(Formation)這個字在佛教用語裡,是指任何組合而成的或由其他條件聚集合成的東西都是「行」。奇異筆是「行」;我的手、花、桌子、房屋都是「行」。房屋是物質現象、手是生理現象、憤怒是心理現象。在佛教心理學中,我們說有五十一類不同的種子,會顯現為五十一個心行,憤怒是其中一個。在藏識中,憤怒稱作種子;在心識中,它稱作心行。
當一顆種子,譬如是憤怒的種子上升到我們的「客廳」,成為一個心行,我們可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觸正念的種子,邀請它也一起顯現,因而「客廳」中有了兩個心行。這是對於憤怒的正念。正念總是有個正念的對象:當我們正念地呼吸,這是呼吸的正念;當我們正念步行,這是步行的正念;當我們正念進食,這是進食的正念。在這個例子中,正念是對憤怒而言,正念覺察到憤怒,擁抱憤怒。
我們的修習是基於非二元的了悟——憤怒不是敵人。正念和憤怒都是我們自己。正念不會壓抑或者對抗憤怒,而是覺察憤怒和看顧憤怒。正如大哥幫助弟弟,正念的能量覺察到憤怒的能量,然後溫柔地擁抱它。
每當我們需要正念的能量,只需正念呼吸、正念步行和微笑,便能接觸正念的種子,我們因而有能量覺察、擁抱,能夠深入觀察以及轉化。無論我們在做什麼:煮飯、拖地、清洗或者行走,只要覺察自己的呼吸,都能培養正念的能量,在我們之內的正念種子就會更強壯。在正念的種子之內,有「定」的種子,有了這兩種能量,我們就能從痛苦中得到解脫。
正念的功能
正念的第一個功能是覺知而不對抗。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停止,然後覺察內在小孩的存在。當我們第一次覺知到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覺察他,然後打個招呼,就是如此。可能這個小孩很悲傷,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一點,可以吸一口氣,然後跟自己說:「吸氣,我知道悲傷在我之內顯現。你好,我的悲傷。呼氣,我會好好照顧你。」
一旦覺察到自己的內在小孩,正念的第二個功能就是擁抱他。這是非常愉悅的修習。我們不再和自己的情緒對抗,而是好好照顧自己。正念帶著它的盟友——定,覺察內在小孩,然後溫柔地擁抱他,只要幾分鐘就能舒緩情緒。痛苦的情緒可能還在,但我們不再受苦。
覺知和擁抱內在小孩後,正念的第三個功能是舒緩和減輕難熬的情緒。當我們溫柔地懷抱這個小孩,就是在舒緩這些複雜的情緒,我們因此感到平靜。用正念與定擁抱強烈的情緒,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心理現象的根源,我們能知道痛苦來自哪裡。看到事物的根源,我們的痛苦就能減輕。正念能夠覺察、擁抱和舒緩負面情緒。
正念的能量除了包含了「定」的能量,也包含了智慧的能量。定幫助我們專注於一個事物。有定,觀的能量便會增加,智慧隨之而來。智慧擁有解脫的力量。如果正念存在,我們又懂得如何持續保持正念,定就會同在;當我們懂得持續保持定,智慧亦會到來。正念的能量幫助我們深入觀察,獲得所需的智慧,我們因而能夠轉化負面情緒。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