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南傳禪修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德加尼亞禪師 著

               自《一切都是法》
  
   有些禪修者習慣於說:我的心漫遊到外面了。或是當他們在禪修中心時,他們會說自己的念頭漂向了家裡或是某人。其實,心並沒有所謂「漫遊到外」或是「飄向某人」等等這些特性。關於家或誰的念頭和記憶,只是在心裡生起和滅去的當刻現象而已。

    你要用正確的見解來觀察自己,心是不會「出去」或「漫遊到外」的。如果你有「心會出去」或「心會到處漫遊」的觀念,你就要用相當多的精力「把它拉回來」。這是非常累人的,因為你不得不「拉回」已經「出去」的心。

   然而這種累人的方式,其實是由一種潛在的錯誤觀念所造成的,也就是你認為心是一個實體,可以移來動去。但事實並非如此!

    心的特徵只是有「心念」或「意像」在生起或發生,無論它們是關於哪裡的、關於何時的,都只是此刻生起的心內的現象而已。無須費力把它們拉去哪裡,只要放鬆的、自然地覺察它們----無論它們是關於什麼的。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種證得阿羅漢的方法

 

 增支部4集170經/雙連經(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尊者阿難住在睒彌國瞿師羅園。
  在那裡,尊者阿難這麼召喚比丘們:
  「比丘學友們!」
  「學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這麼說:
  「比丘們!凡任何在我面前記說達到阿羅漢果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這四種方法,或以其中之一,以哪四種呢?
  學友們!這裡,比丘止為先導而修習觀。當止為先導而修習觀時,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當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時,結被捨斷了,煩惱潛在趨勢被消除了。
  其次,學友們!比丘觀為先導而修習止。當觀為先導而修習止時,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當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時,結被捨斷了,煩惱潛在趨勢被消除了。
  其次,學友們!比丘止與觀雙連而修習。當止與觀雙連而修習時,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當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時,結被捨斷了,煩惱潛在趨勢被消除了。
  其次,學友們!比丘的心意被對法的掉舉緊緊地握持,學友們!有那個時候:當內心住立、安靜下來、成為統一、入定時,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當他實行那個道,修習、多修習時,結被捨斷了,煩惱潛在趨勢被消除了。
  學友們!凡任何在我面前記說達到阿羅漢果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這四種方法,或以其中之一。」
  道行品第二,其攝頌:
  「簡要的,詳細與不淨,忍耐二則與二者,
   目揵連,舍利弗,有行與雙連。」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隆波巴牟尊者法語:
         念頭本身散亂沒關係,
         但是,若我們在念頭上再去添枝加葉,
         那是在給自己建造下一個生死輪迴。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禪修者試圖推遲覺知目標的時間,比如,他們盡力走得慢,希望正念能夠趕得上慢的移動。事實上,無論移動多慢,煩惱則根本不會像移動那樣慢下來。有的人 可能花上五分鐘才走一步。儘管盯著看使覺知移動會更清楚,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一刻他們的心已被貪佔據了,也就是,希望禪修的慾望佔據了。


他們不知道那五分鐘心(五分鐘才走一步)是沒有正念的,因為它已從知道滑到思考上十次。即使心是有正念,沒有轉移注意力,那麼它盯著目標也是鎖定在目標上,如手、腳、腹部,這種禪修稱之為「專注所緣」(奢摩他),是修止,不是他們想要修的內觀。

有些禪修者為了增多正念的頻率,將覺知目標拆分或添加一些步驟或細節。比如,當他們覺知呼吸時,他們會預先決定覺知的好幾處地方,他們首先會覺知上唇或鼻尖的感觸,接著,跟隨呼吸經過全身到腹部。

有些人會將經行的步伐分成好幾個步驟。這些都是好的,可以將意識鎖定在目標上,但是修止,心會變得平靜。通過這些方法的練習,心經常會經驗喜樂或禪相,但禪修者會誤以為他們獲得了內觀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在修內觀。

錯誤--干預一個目標:

毗婆舍那是一種將內觀智發展成對身心實相瞭解的智慧,不是為了獲得幸福、平靜或美德。然而,大部分禪修者不想看到實際情況。因而,當他們念住一個現象時,他們常常試圖通過各種方法來阻礙或改善當下呈現的因緣,以追求幸福和美德,如下所示:

當心覺知不善法時,禪修者試圖捨棄它。比如,當他們發現分心了時,他們盡力重複唸誦「佛陀」或者做一個心理標記「分心」來克服分心。當他們發現心貪著時,他們盡力修不淨觀。當他們發現心嗔著時,他們盡力修慈心觀。當他們發現心感受到痛苦時,他們盡力通過各種方法來去除痛苦。這些行為來自於多種原因,如下所示: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偲程

泰國森林傳統有許多以覺知為主線的路,無論你遵循哪一種來習練,如果過程及理解都是正確的,一定會達到類似於分水嶺的點——也就是「能知的心」與「所知的對象」自然分開


「分開」並不是透過技巧所造作出來的,而是經由培養覺知到某個程度所自然呈現的事實
(編者按:許多行者在理論上知道名色分別的這個結果,但在實修的時候卻誤當成了方法,刻意的造作的去意想一個能觀的心和所緣豁然的分開,這裡的提早預判和想像都違反了當下如實觀的原則。實修的時候不用想他們在一起,也不用想他們不在一起,只要知道,不要去分析判斷,不要注入更多的概念。名色分開不是想像出來的概念而是覺知強大後擋也擋不住的自然而然來的「富貴逼人」的事實)

 

經 驗到「心」與「對象」的分開,便會發覺練習跟以前不再一樣,心和念頭有了距離,彷彿有了足夠的空間和光源看見裡面每樣家具——感覺、感受、情緒、思考、意 向、動機。以前我們也以為可以看見,但那是類似於蒙上眼回憶屋裡有什麼,這與眼罩摘下的直接看見是截然不同的。直見——所見的不只是家具,還有伴隨的空間 感、開闊、自由,與所觀的對象毫無糾纏。


「心」與「對象」的分開,並非終點,而是中點;或說是真正觀照的起點。在這個階段,「自尋煩惱」的程序尚未解除,只不過處在「心」與「對象」分開的當刻,外在或內在的事物很難影響你。

此時的心,透明而清晰,感官經驗通暢而鮮活。時間彷彿減速,覺知彷彿提速,一秒鐘可以經驗到更多經驗,同時又顆粒分明、有條不紊。


這個階段會產生許多感悟。你以前僅止於聽說的,如今有了經驗可以對照。你首次品嚐到暫時的「自由感」與「解脫感」,因此產生自發的興趣,想要堅持到終點看看有沒有「更好的」。


此處唯一的危險是我們會微妙認同於「能觀心」是「我」,或者認為已經到達終點,因而懈怠下來。於是覺知會減弱,心再度被念頭所造的「故事」引發身受與情緒,被裹進「心緒的迷宮」。所以不要停止習練,更加放鬆自然且不預期結果,讓「能知的心」自然連綿穩固,更快從念想之中跳脫。這是品嚐「甜頭」同時也易產生誤解的階段。

 

需要瞭解的是,覺知之道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當下沒有煩惱」而設計的。「解除當下之憂」只是覺知所生的副產品,若要獲得所謂「不退轉的結果」,有賴於培養覺知直到「道智」與「果智」的升起。惟有每一次「道智」與「果智」的升起,才能夠卸載掉不同的「自尋煩惱/自苦」程序。

 

請勿過早將「能知之心」認定為「真我」或「永恆」,以為有個「什麼」能被保留。相反的,只要持續培養覺知,有任何念頭升起,知道;沒有明顯的念頭升起,也知道;不舒服的覺受,知道;舒服的覺受,也知道。正如德加尼亞尊者說:整個世界只有兩樣東西:心,以及心所知道的目標。


無論是放鬆的覺知、開闊的覺知、多目標的覺知、自然的覺知乃至反觀覺知那個能知的心,都只是暫時的狀態。當佛陀說滅除煩惱時,他不只是針對現行的煩惱,還針對潛伏的造苦機制(隨眠煩惱)。修習是透過覺知及輔助因素的完善,而了知一切精神/心理現象與一切物質/能量現象的真相,逆轉「造苦連鎖反應」(12緣起支),最終完成對於「自苦」程序的卸載。這一切與你的實際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偲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c4ls.html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976601_34619373_0(編者按:很多同修會問,就是分分鐘覺知了又能怎樣?作為一位哲學博士的南傳法師,不帶哲理不用名相的用自身經驗性的語言告訴我們,什麼是實修實證者對覺知發展後的詮釋,對於建立修行信心是很受益的開示,珍惜之。。。)

----德寶禪師

覺知力隨著禪修發展時,你的整個人生體驗亦會改變,你活著的感受,亦即意識感覺本身會變得清晰明確,不再會因關注事物而不知不覺,而是一個可被持續知覺的東西。
  

經過的每一片刻都會各自顯現,它們不再混淆不清。沒有片刻的經驗被掩飾,也沒有經驗被標誌為「普通的」,所有片刻間的經驗看起來都很活躍、明亮和特別,你 不再把自己的經驗在心內分門別類,描述與解釋被棄置一旁,讓每一片刻可各自為自己言說,你則老實地聆聽著它要說的話,聆聽時就好像是第一次聽到一樣。當你 的禪修真的有力時,它亦會變得持久。你連續不斷地留意觀察呼吸與每一個心理現象,你感到越來越穩定,越來越能令心隨時停泊在樸實而單純的當下經驗上。

  

一旦你的心免受思想束縛,它會變得十分清醒,並安住於全然單純的覺知之中,這覺知無法可被充分描述,文字並不足夠,它只可被體驗。


呼吸不再只是呼吸,它不再是你曾經熟悉的靜態呼吸概念,你不再僅僅視之為一連串的呼吸,它不再是些無關重要的單調感受,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改變的過程,它生氣勃勃、引人入勝。它不再是時間中發生的事,而被視為當下的片刻本身,時間被認為是一種概念,而不是一種經驗到的事實。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朋友聽了法談,但還有疑惑不能正確理解。有些人可能採用了我給其他人的建議,這樣做往往不恰當,因為我給出建議的那個人可能處於與你不同的修行階段,採用了其他人的問題的答案的結果就像服了別的病人的藥一樣,藥不對症。

 
 就這個相關的問題,我的一些朋友證明:他們在不同情況不同時間下,採用我所給出的不同的建議,而獲得了恰當的修行結果。
 
     因而根據大家的要求我將我所有的法談系統地歸納在一起,以便澄清任何錯誤的理解。我感覺需要出一本禪修簡明指南,以總結我曾經給我同修朋友們的建議。這樣一本指南就可以清晰地顯示從最初開始到最後修行的整個藍圖,以便避免出現上述的問題。
 
1. 理解佛教的範圍
 

    對佛教瞭解甚少的朋友必須知道佛教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金油。它不是生存於世的唯一的所需的工具。因而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你不必為了學習佛法而退學,因為世 間的知識對於在社會上過普通常規的生活是必要的。一位佛教徒同樣要在其他領域裡處理圓融。佛教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除此之外,沒教別的,因此,不要誤以為 佛教會教其他東西。佛教不為如下相關問題提供答案:迷信、宿命、前生、來世、鬼、天人或其他神秘現象。
 
2.       禪修的工具
   對於那些已經知道佛教的教導是關於苦和苦的止息的人,我將禪修工具介紹給他們,那就是正念正知(sati and sampajanna).
 
    我建議大家覺知發生在我們心中的感受,比如:懷疑、貪愛、擔憂、幸福、悲傷。這就是訓練正念的工具,用來覺知生起的目標。
 
     我鼓勵大家保持覺知而不要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處。人們常常容易在眼根和意根處迷失,眼睛去看時有目的地專注於所看的目標上了,或意根思考時容易掉入到所想的念頭中去了。通過持續地保持覺知,不迷失於念頭或過度專注,我們就能培養出正知,清晰的意識。
 
3.        四念處
    一旦我們有了禪修的工具,接下來我邀請大家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依個人的天性選擇適合修哪種念處,去清晰地了知身、 受、心、法。比如經行時覺知身體的移動,坐禪時覺知呼吸的入出。禪修開始時,我們可以修修禪定,全身放鬆下來,專注在身體上。一旦我們專注於身體的移動或 呼吸出入息上時,我們能看到它們不斷變化,不能停留一處,也不受我們控制。
 
  通過正念練習,心獲得正念正知。
當一個心理現象生起時,心自動覺知。比如,當快樂、悲傷、善心、不善心生起時,心會知道。任何身體上現象生起時同樣知道。
 
     對於那些善於觀察心理現象的人,持續地這樣練習。另外只觀察身體現象也是可行的。
 
     當心持續地覺知身心現象,它將獲得念力和洞察力。心自然地對身心現象作出滿意、不滿意、中性的反應,此時我們覺知這些感受,它們和我們所觀察的其他身心現象一樣會集起滅去,這樣心就從這些感受中出離,最後心歸於平等舍。
最初對這種平等舍心可能只經歷片刻。一旦熟練後,平等舍心更加經常出現,持續的時間更長,最終它將覺知平等舍心本身,此時它能夠將五蘊區分開來,看到構成身和心的五個細分的集合:色、受、想、行、識。

  
    正念發展到了這個階段,許多禪修者常常出現如下兩種反應中的一種:有些人變得厭離而停止了修行;另外一些人產生了疑惑,不知如何做,停下來思考答案。
 
     事實上一旦心能覺知道這平等舍心了,我們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繼續觀察。
一旦覺定慧成熟了,心就自動前進。
 
    這就是禪修的簡明指南。 --- 隆波帕默尊者 由 當下即安 翻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bi6s.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3329780252_0_1.html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每次「觸」的當下,只要正念和智慧不足時,我們就會覺得苦迫。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由眼、 耳、鼻、舌、身和意等六根與六塵接觸,而在這「觸」的當下,我們茫然無所知覺。這意謂著我們沒有正念、感覺與智慧去透視事物的真實面貌,因而心念會隨著各 種妄想打轉,並導致痛苦。

如果我們不想做個無明的人,就必須具足正念。在每個「觸」的當下都要及時且快速地提起正念,你必須獲得內觀的洞察力和智慧,才能瞭解事物的本質。就是由於 這種正見的力量夠大,在「觸」的當下,正念將會導引出正見;在接觸的當下,一個人的內心若有正念和正見,就不會隨著痛苦與無明的妄念團團轉;而正念與正見 將主導這顆心,引領它朝向不引起苦的正確思考及推理之路。當然到那個時候,一切應該改正、解決的事,也會立刻解決,再也沒有錯誤的行為,善果也將產生,我 們將不再有痛苦,這就是在「觸」的當下保持正念的重要性,而它殊勝之處是我們將不再受苦。

~佛使比丘~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生活於兩種不同文化的邊界上——東方與西方的。出生於緬甸,受教育於一所西式的學校。面對過各種不同的宗教——佛 教、基督教、猶太教、印度教、伊斯蘭教——也透過哲學而接觸到物質主義,我結果卻什麼也不認真地相信。西方心理學——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羅哲斯、詹 姆士,還有很多其他的;西方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康德、尼采、柯爾愷郭爾、羅素、維根斯坦、柏格森、等等——足以把人弄得十分 糊塗。我是修讀電機工程的,也閱讀過高深的科學理論,包括黑洞。

當我是一個初學禪修的人,一些美好的念頭會出現,而且一個接著一個,有著非常美好、有趣的銜接。我是如此的執著這些有關法(Dhamma)的念頭,以致於無法放下他們,我喜歡這些念頭,我想要記住這些念頭,但是這變成一大障礙。

當我與我的朋友一起禪修時,他們並非全部都很理智,並且沒有讀過很多書,他們讀過一些佛書,但是,關於其它範圍的書,他們讀得不多,他們不會想太多。


當我年輕時,我想要寫文章,寫感人的文章,寫好的佛教的文章,由於這種抱負,當我禪修時,有關佛法的念頭便會生起,而且我無法放下這些念頭。


我想要把這些寫下來,因為這個緣故,我花了比我的朋友更長的時間,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不是知識分子。然而他們卻能培養更深的定,而且能夠窺見實相和培養甚深的禪定功夫。

有時我感到非常慚愧:「這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禪修上,修得比我更好。」,比較的念頭開始出現了,「他修得很好,我沒有他修得那麼好。」當我們去看 我們的老師時,老師會問我:「你禪修得如何?」,我說:「沒什麼特別的,但是我感到愉快。」我無話可說,除了感到愉快些。

某次,我的心非常清楚的覺知,覺知我總是害怕某些事物,我的心變得非常平靜、平和,之後,我記得我一生中從未感到如此平靜。這不是深的觀智,也不是任何種類的知識,事實上,這正是平靜、平和、具足正念,以及非常的自在。

 

我不去想任何事,不想過去或未來,而是在當下,心非常平靜、平和。當我從那個境界出來時,我知道我以前從未感到如此平靜,我的一生中總是害怕某些事情。我 害怕無法成為成功的人,害怕缺乏愛,不被愛,有許多事讓我害怕,有時它模糊不清,你甚至無法談論它,但是你可以感受到,你心懷畏懼。

 

無論如何,當我們禪修時,不要去想;當念頭生起時,我們只要覺知即可,並且讓念頭自然消失。稍後,當你修另一種毗婆舍那──心念處時,你可以深入觀察,但是,對於初學者,不要跟著念頭,因為如果你跟著念頭,你會一直想個不停.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注視天空,
 
                         是不會使人覺悟的;
 
                         閱讀或研究經典,
 
                         也不會使人覺悟;
 
                         藉由思考、祈願覺悟突然乍現心中,
 
                         也不能使人開悟。
 
                         要讓覺悟生起,
 
                         必須有某些必要或先決的條件,
 
                                        ------- 巴利語稱之為「覺支」

 
    無常隨觀智(aniccanupassananana)是體悟無常這事實的直接理解;它就在觀照一個特定目標的頃刻發生,並看著它消失。這個要點十分重要,無常隨觀智只在行者經歷現象消逝的那精確頃刻發生。沒有這種直接經歷,就不可能理解無常。

   
    有人說自己通過閱讀有關事物無常的狀態,而得到無常隨觀智,這有理由嗎?有人說,當他的老師說到一切事物都會消逝時,當下生起了觀智,可能嗎?或者,通過推論或歸納法可深深地理解無常,是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很肯定的是「NO」。真正的觀智,只在無有思考、純粹覺知現象消逝的當下,才會發生。

    
     假設你正看著腹部的起伏,在腹部漲起的剎那,你覺察到繃緊、壓力、擴張與移動。如果你能從開始到結束跟隨漲起的過程,而這些感覺的結束對你來 說也十分清晰,那麼「無常隨觀智」便有可能產生。在腹部或其它地方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感覺,都是無常的。在漲起過程之初生起,而最後消逝,其所顯露的特性, 組成了無常相。無常的體悟,只發生在觀察現象消逝時的那一剎那。

   
    無常並不限於腹部,於看到、聽到、嗅到、嘗到、思考或接觸到所發生的任何事物一所有身體的感覺,像是熱、冷、硬和痛等,以及所有其它的活動,如彎曲、旋轉、伸手、走路等,一切皆是無常。若你能覺察任何這些目標的消失,便進入了無常隨觀智,你會去除有常錯誤觀念,我慢(mana)也會消失。事實上,在你專注地覺知無常的期間,一般程度的我慢將大幅度減少。--班迪達尊者《就在今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b6r9.html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成長與淨化,


來自正念調伏憤怒、仇恨、妒忌並散發慈愛。
曾這麼做嗎?

 

心的純淨

  
摘自《回家路上》聖居經講記 
馬哈希尊者

對於開悟的蓋障(nīva ra ṇ a )還有很多可以談的,簡言之,行者應該觀照五個蓋障的出現並去除它們。要克服這些,首先應該試著獲得心的純淨(cittavisuddhi )。

蓋障會阻絕心靈的培育,因為善與惡的念頭是不會同時發生的。

所以當行者正念時,他的意識狀態是純潔而善心的。非正念時則引致感官慾望、惡意、怠惰、心神不定、焦慮與懷疑而產生蓋障。

不正念的人放任五蓋發生,即使他在禪修時,也不斷被五蓋騷擾,他的心怎能保持純淨?這種對五蓋的攻擊,對某些修習禪修者並不陌生。許多人不做禪修,他們依靠托缽、遵守道德戒律、唸經、虔誠的服務來得到心靈與道德純淨。他們說不需要禪修,因為他們從不作惡、無惡念、不讓心靈污染。然而,當他們開始禪修,很快就會醒悟,因事實並非如此。

我記得曾經指導一位女士修習正念的經驗,我給她一樣的指示,亦即觀照每一感官目標,從腹部的一升一降開始。不久她抱怨會分心,她說在家裡她的心不會找麻煩,但開始禪修後,她就困擾於應付心的不淨。

當然她不瞭解意識的本質。在家裡因為不正念,她也不知道什麼淨或不淨的想法,她有純淨思想的錯覺,但實際上她根本不知道它的道德特性。試想,譬如一塊在廚房的布,染了各種髒,再弄髒一點也沒差。同樣的,被內在不純淨所污穢的平常人,不會意識到它們的影響。對一位心不在焉的人而言,他並未想嘗試要淨化他的心。  

只有正念的內觀,會讓我們立即意識到惡意、感官慾望、沮喪等等,否則這些將逃過我們的警覺然後了知自己的煩惱,就像雪白手巾上的污點一樣清楚。金子本身就迷人,但其品質只有用試金石才能查知。同樣的,內在的不純淨只有在禪修時顯現,每位行者從經驗知道,只有經由正念,我們才能有效的淨化這些不淨

因為正念者的意識流動總是清澈的,他對各種心靈的不純淨都是免疫的。

這樣純淨的意識狀態叫做心的清淨(巴利語cittavisuddhi )。

有些不知其本質的人相信只有進入禪定(jhanic )的行者才能達到。但此禪定得致的心靈純淨,奠基於不間斷的禪定平靜狀態,而另一種心靈純淨則是由觀智產生(內觀智,Vipassana-nana )。兩種純淨意識狀態都沒有五蓋

http://blog.sina.com.cn/u/2196027981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著述文集:觀(Jack Kornfield)

 

  Jack Kornfield 著

  林武瑞 譯

  

    「觀」(observation)指 在 心 上下功夫。它是在每一個新的時刻以新鮮的心情完完全全地去接納和體驗。每一個時刻,實際上,不同於任何其它時刻。觀,不是機械式的;它是隨時保持新鮮和靈活的。在禪裡它叫做「初心」(beginner's mind),整個禪修生活的藝術是保持「初心」;在每一次的靜坐,每一次的體驗,把心安置於當下。我們願意在「此刻」發現真正在發生和進行的現象,而不是去發現昨天發生過或明天將會發生的事情。這是多麼美妙的生活態度!

  
 
正如一位植物學家在以前從未探索過的領域裡研究植物的生命,他必須有濃厚的興趣和正確的觀察力,因為他所看到的每一個細節將會有某些值得提出的意義。這種 態度和某人說「喔!那邊有一棵橡樹。我已經看過成千上萬棵的橡樹。」是極大不同的!因為事實的真相是:每一棵橡樹──正如每一朵玫瑰花、每一個人以及每一 個時刻──彼此都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當我們學會往當下觀察自己的體驗,也就知道如何在呼吸和身體上培養出更細膩和更持續不間斷的注意力。起初的呼吸只是一「吸」或一「呼」,按著看到它的 「開始」、「中間」和「結束」,再下來感受到涼意、震動、壓力、刺痛,或者有節奏的脈動,甚至感受到呼吸之間和四周圍的微細暫停,我們更能注意到它的節奏 和變化。繼續觀察下去,會開始體會僅僅簡單的出入息中就有十個或者一百個不同的面貌。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法師
梁國雄居士譯

  
 
  「禪修」這個字你應聽過,否則不會拿起這本書 -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思維過程靠聯想運作,因此,「禪修」這個字令你想起各式各樣的概念,它們之中,有些或許正確,有些卻是虛假的、不可接受的,有些則較接近某類禪修系統,但與「內觀禪」的修習無關。在開始談「內觀禪」之前,我們應清洗一下腦袋,好讓新信息能順利進入。讓我們由最明顯的東西開始吧!

  

   我們不會教你唸誦密咒,你是無法征服魔鬼、邪神或駕馭無形力量的,不會叫你剃頭或包紮頭巾,也不會要你放棄所有財物和入住寺院。事實上,你若非品德惡劣和活得一團糟,是可以馬上開始及取得一些進展的。聽來很鼓舞吧!

  

   有關禪修的書很多,大部分皆以某一宗派的觀點出發,對此大多作者皆隱而不宣,他們對「禪修」的陳述,看似一般定律,其實只是某類禪修系統特有的程序而已,結果只會令人胡塗。更糟的是:把找來的複雜理論和解釋,全部穿戴上身,看來怪異不襯,結果亦只是一團糟 - 伴著大堆枝節、無關的數據,只是混亂一片的彼此衝突的意見群。

   
 
  一般性錯誤的禪修觀念,觸目皆是,它們在新同學中常常出現,最好能馬上處理,否則,在開始禪修時,它們會造成妨礙。我們在下面會檢視它們,並將之逐一擊破。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英國)Mark Williams 、 DannyPenman

  
    意識一直持續不斷在後台工作,盡自己最大努力的描繪外部世界。我們一直沒有看到一個圖像細節,只是根據看到的「所謂事實」進行了干預詮釋。意識詳細分析有關細節,然後進行判斷,與過去的經驗匹配,預測他們的未來發展,並賦予他們意義。

  
   這是一個非常神奇而且複雜的意識行為。每當我們閱讀雜誌、回憶過去、與人談話,或者預測未來時,這個過程就會運行,一直不斷的運行。因此,不同的人用意念看到的同一個事件可能千差萬別,也與任何客觀實際相去甚遠,我們並不是如實反映客觀世界,而是我們認為它應該是什麼樣。

 
  我們在一直不斷的對世界進行猜測------卻很少意識到這一點。我們解讀世界的方法極大的影響著我們如何反應。
 
   意識對客觀世界的連續解讀就像謠言的傳播。這種解讀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部分正確,更有可能完全錯誤的。不幸的是,一旦意識開始對客觀世界構建了一個意識模型,我們將很難覺察事實和虛構之間的差別。
 
    我們不應該用「邏輯和積極思維」來對抗意識中的「謠言」,我們應該離開這個沒完沒了的迴圈,像欣賞怒放的花朵一樣觀察思想的演變過程。

 

===========

作者--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牛津正念研究中心(Oxford MindfulnessCenter)的創始人,正念領域世界頂級研究專家之一。 MBCT(正念認知療法)成功地結協助了無數人脫離憂鬱症和自殺傾向。  
 
   ---丹尼·彭曼(DannyPenman),生物化學博士,《每日郵報》專欄作者、評論家,曾任職於《獨立報》和BBC英國廣播公司。他幫助馬克·威廉姆斯完成了這部有關正念禪修的重要著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arj1.html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傑克·康菲爾德   
 
     佛陀並沒有教導「佛教」,
     他教授法、真理。
     他所教的技巧是看清這真理的方法。
     假如一個人靜觀內心時,
     那心變得沉靜,
     所有的執著、思想、理念和觀念消失,
     諸法的實相在當下呈現出來,
     除此無他。


   在教學中,有一些知識架構,一些理論知識是有幫助的。然而,理論知識不是必要的。  
 
  在修習前,有太多理論知識是危險的,尤其是說明禪修中,人或許會經歷的特別狀態。期待一旦生起就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人必須提防知道太多修習中將會發生的事情。也許,理想方法是對法有個廣泛性的瞭解,然後簡單的坐著,作你的功課,自己看到真理的本質。

  

    禪修會導致解脫。使每刻生活得更有意義,完全驗證事物的實相,不執取它,不會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迎接事情,而且看清它們的本質。它導致放下黏著,較不受苦, 較不自私,這是說更有愛和喜悅,對眾生更有憐憫心,對一切更溫和流暢。認知自己的存在祇不過是個身心變化的過程,無所為、無可得。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班迪達尊者給泰國郡主做的形象的內觀開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ahoi.html

開示摘錄
 
   筆者第一次陪同 班迪達禪師在國外弘法的返回途中,曾在泰國郡主的府邸住宿一晚。在曼谷機場,她請教了尊者一些問題。

    如果您給毗婆舍那禪修的本質做一個最簡潔,清晰的闡釋,您會如何說明呢?
 
  

    禪師讓郡主打開她的手掌,然後再握緊拳頭。」你是什麼感覺?」他問道。
 
  「我感覺緊繃和堅硬,尊者,」郡主回答。
 
  
     禪師讓她的鬆開手,「你又是什麼感覺?」他又問。
 
  「我感覺放鬆和移動,尊者。」她回答。
 
  

     禪師告訴她緩緩地,細細地和有正念地去握拳並打開它。」你是什麼感覺?」他又問。
她回答說:「除了覺知到繃緊和堅實,放鬆和移動之外,我也覺知到僵硬和柔軟,灼熱和涼爽。」

  
    「就這樣如其本然地去覺知當下發生的情況,其實這就是毗婆舍那的修行,」禪師說。
 
  當禪師說完這句話,郡主已理解了毗婆舍那修習的本質。用直接的親身經驗來對問題進行闡釋,禪師這種善巧智慧的能力讓郡主感到十分歡喜。

 
  大多數人認為,毗婆舍那的修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郡主之前認為這件深奧困難的事,現在經過班迪達禪師的一番解釋,她知道了這是件很容易的事。」 ---以上摘自《一個人的旅程》關於內觀的篇章。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念禪修竟然改變了大腦本身的物理結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ahwa.html

  --- (英國)Mark Williams 、 DannyPenman

  
    有人可能表現為快樂性格,有人則表現為悲傷性格。生活中一些重大事故,比如親人去世或者彩票中獎,可能明顯改變人們情緒,甚至可以持續很多周或者許多月。 但是,一般認為我們都有一個永恆的固定點,我們的情緒總要返回這個預先設定的狀態。人們還認為,這個情緒的固定狀態是根置在我們的基因之中的,或者在兒童 時期便牢牢地固定下來了。說的更通俗一點,有些人天生是樂天派,有些則不是。

 
然而,幾年前,威斯康辛大學的理查德-戴偉勝博士(Richard Davidson)和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喬-卡巴金博士徹底改變了這一認識。他們發現,正念禪修可以讓人們的情緒調節器拉回情感固定點。他們的研究指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們可以永遠地改善自己內在的幸福狀態。

 

   這一發現是基礎源自戴偉勝(Richard Davidson)博士的研究,他通過在頭部安裝活動監視傳感器或者一個fMRI大腦掃瞄儀,來觀察大腦不同部分的電流活動,確定或(測量)一個人的快樂指數。
 
 

  博士發現,當人們情緒低落的時候,包括憤怒、焦慮、壓抑,大腦中的一個叫做右前額葉皮層的部分就會比大腦左側相同區域亮度更高。當人們處於積極情緒的時 候,包括快樂、熱情、充滿活力,大腦左前額葉皮層就會比右側相應區域亮度更高。基於這一發現,戴偉勝博士根據大腦左右前額頁皮層電力活動的比值發明了: 「情緒指數」。

 
這個比值可以很高的精確度預測你的日常情緒。戴偉勝和卡巴金決定進一步的拓展自己的研究範圍,觀察正念禪修對一群生物科技工作人員的情緒調節的作用。為此這些工作人員接受了8周的正念訓練。然後,出現了非常奇妙的效果。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思想並不是你的。。。。

(2013-07-13 22:30:41)
 

--- 英國Mark Williams、 DannyPenman
在正念禪修過程中,我們開始客觀的看待世界,而不是按照我們希望它的存在方式,想要它存在的方式,或者擔心它可能成為的方式進行觀察。

 

這些想法最初看起來似乎有點過於模糊,很難充分把握。從其本質來說,它們必須經過實際驗證,才能被我們正確認識。

當看到你的
思緒在狂奔,或者感到自己雜亂無章和昏昏欲睡,都是學習的絕佳機會。你會明白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你的大腦有自己的思想,你的身體有自己的需求,只是長期以來被我們忽視了。


你會慢慢明白,你的思想並不是你的----你不能把思想當成個人財產。你只需傍觀這些心理狀態,看著他們出現、停留、自行消散。當你意識到,你的思想並非「真實」或者「現實」,就會獲得極大的解放。他們只是大腦的自然現象和活動而已。他們並不是「你」。

 

在你獲得這一認識的一刻,你會突然發現,原來那些禁錮你的思想和情感猛地失去了力量,你的腦海也頓時安靜下來了。一種深深的滿足感在你的體內悄悄擴散。不過,可能很快,你的大腦又開始狂奔起來了。過了一會,你又可能注意到,你在思考、對比、判斷。

此時,你可能感到失望。你可能想:我原以為成功地獲得了安靜,但現在有完全失去了。此時,你又意思到,你的思想就像大海,不會平靜。他的波浪升起落下。然而,過了一會,你的腦海又會平靜下來----至少又會持續一段時間。慢慢滴,腦海安靜的時間越來越長,失去控制的時間越來越短。即使失望也可以被當場另外的一種心理狀態。他一會來一會走。。。。

對於我們試圖傳遞的根本信息,有時你會覺得如墜云裡霧裡,暈頭轉向。你覺得自己「摸不著頭腦」,這是因為,禪修蘊含的眾多理念和智慧是難以用任何語言所表達的。你只能通過練習自行領悟。如果你堅持,不時會有「原來如此」的時刻---迸發出極為平靜和具有啟迪意義的思想火花。

---------

作者--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牛津正念研究中心(Oxford MindfulnessCenter)的創始人,正念領域世界頂級研究專家之一。 MBCT(正念認知療法)成功地結協助了無數人脫離抑鬱症和自殺傾向。

 

---丹尼·彭曼(DannyPenman),生物化學博士,《每日郵報》專欄作者、評論家,曾任職於《獨立報》和BBC英國廣播公司。他幫助馬克·威廉姆斯完成了這部有關正念禪修的重要著作。

不可思想,只須感受(體驗)!---德寶法師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入覺知行走時的純粹感覺,要注意到活動中難以捉摸的細微差別。感受一下個別肌肉活動時的感覺,體驗一下當腳接觸地面後,隨即提起時的觸覺微細轉變。

  

    注意一下這些看來流暢的活動,是如何由一連串複雜的細微推拉活動所組成,不可遺漏任何細節。為了提升你的敏感度,可以把動作分拆為幾個截然不同的部分。每一隻腳都會經過「提起」、「向前擺動」、然後「放下踏地」等階段,而每一部分都有開始、中間和完結。

 

   為了讓自己與這些連串動作能調適,你可以在開始時,心中明確地默念(默記)每一個階段。心中明確地默念:「提起、向前擺動、放下、接觸地面、壓下」等等。 這是一種練習程序,好讓你熟悉那些連串動作,以及確保不會遺漏任何細節。當你更能覺知正在進行的各式各樣微細的事件時,就再不會有時間顧及文字了。你將發 覺自己正熱衷於流動、無間隔的覺知活動上。腳將成為你的全世界,如果你分了心,要像往常一樣覺察到自己的分心,然後再回來注意行走動作。當你做著這些事 時,不要看著你的腳,也不要一面來回走動,一面在心中觀看著自己走動的畫面。不可思想,只須感受(體驗)!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付疼痛的策略

 

班迪達尊者

 


  洞察「現象」真實本質的程度,取決於我們開展的定的 程度,心愈定,愈能洞察並瞭解實相,在覺知苦受時更是如此。若定力羸弱,就無法真正感覺到一直出現在身上的不舒服,而在定力開始加深時,即使最輕微的不適 都變得清楚,就像被放大與誇張地呈現。人類多數都像近視一般,沒有「定」的眼鏡,這世界顯得朦朧、模糊且難以辨認,一旦戴上眼鏡,一切都清楚明亮。這不是 因為所緣改變了,而是視力變得敏銳。


  當你用肉眼注視一滴水,看不到什麼;但若放到顯微鏡下,會開始看到其中發生很多事——許多東西在舞動、移動,你會被水吸引住。如果在禪修中能戴上定的眼鏡,你會感到驚訝,在看來停滯又無趣的痛點上,竟發生許多變化。定愈深,對疼痛的瞭解也愈深。你對這些苦受處於不斷變遷的狀態,從一種感覺到另一種,改變、減弱、增強、變化與舞動看得愈清楚,你會愈來愈著迷,愈發深刻、敏銳。這場表演變得精彩絕倫之際,有時會突然意外地結束,好像戛然落幕一般,疼痛便奇蹟般消失了。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