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聽了法談,但還有疑惑不能正確理解。有些人可能採用了我給其他人的建議,這樣做往往不恰當,因為我給出建議的那個人可能處於與你不同的修行階段,採用了其他人的問題的答案的結果就像服了別的病人的藥一樣,藥不對症。

 
 就這個相關的問題,我的一些朋友證明:他們在不同情況不同時間下,採用我所給出的不同的建議,而獲得了恰當的修行結果。
 
     因而根據大家的要求我將我所有的法談系統地歸納在一起,以便澄清任何錯誤的理解。我感覺需要出一本禪修簡明指南,以總結我曾經給我同修朋友們的建議。這樣一本指南就可以清晰地顯示從最初開始到最後修行的整個藍圖,以便避免出現上述的問題。
 
1. 理解佛教的範圍
 

    對佛教瞭解甚少的朋友必須知道佛教不是包治百病的萬金油。它不是生存於世的唯一的所需的工具。因而如果你是一名大學生,你不必為了學習佛法而退學,因為世 間的知識對於在社會上過普通常規的生活是必要的。一位佛教徒同樣要在其他領域裡處理圓融。佛教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除此之外,沒教別的,因此,不要誤以為 佛教會教其他東西。佛教不為如下相關問題提供答案:迷信、宿命、前生、來世、鬼、天人或其他神秘現象。
 
2.       禪修的工具
   對於那些已經知道佛教的教導是關於苦和苦的止息的人,我將禪修工具介紹給他們,那就是正念正知(sati and sampajanna).
 
    我建議大家覺知發生在我們心中的感受,比如:懷疑、貪愛、擔憂、幸福、悲傷。這就是訓練正念的工具,用來覺知生起的目標。
 
     我鼓勵大家保持覺知而不要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處。人們常常容易在眼根和意根處迷失,眼睛去看時有目的地專注於所看的目標上了,或意根思考時容易掉入到所想的念頭中去了。通過持續地保持覺知,不迷失於念頭或過度專注,我們就能培養出正知,清晰的意識。
 
3.        四念處
    一旦我們有了禪修的工具,接下來我邀請大家修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依個人的天性選擇適合修哪種念處,去清晰地了知身、 受、心、法。比如經行時覺知身體的移動,坐禪時覺知呼吸的入出。禪修開始時,我們可以修修禪定,全身放鬆下來,專注在身體上。一旦我們專注於身體的移動或 呼吸出入息上時,我們能看到它們不斷變化,不能停留一處,也不受我們控制。
 
  通過正念練習,心獲得正念正知。
當一個心理現象生起時,心自動覺知。比如,當快樂、悲傷、善心、不善心生起時,心會知道。任何身體上現象生起時同樣知道。
 
     對於那些善於觀察心理現象的人,持續地這樣練習。另外只觀察身體現象也是可行的。
 
     當心持續地覺知身心現象,它將獲得念力和洞察力。心自然地對身心現象作出滿意、不滿意、中性的反應,此時我們覺知這些感受,它們和我們所觀察的其他身心現象一樣會集起滅去,這樣心就從這些感受中出離,最後心歸於平等舍。
最初對這種平等舍心可能只經歷片刻。一旦熟練後,平等舍心更加經常出現,持續的時間更長,最終它將覺知平等舍心本身,此時它能夠將五蘊區分開來,看到構成身和心的五個細分的集合:色、受、想、行、識。

  
    正念發展到了這個階段,許多禪修者常常出現如下兩種反應中的一種:有些人變得厭離而停止了修行;另外一些人產生了疑惑,不知如何做,停下來思考答案。
 
     事實上一旦心能覺知道這平等舍心了,我們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繼續觀察。
一旦覺定慧成熟了,心就自動前進。
 
    這就是禪修的簡明指南。 --- 隆波帕默尊者 由 當下即安 翻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bi6s.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3329780252_0_1.html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柳橙與橘子 的頭像
    柳橙與橘子

    柳橙與橘子的部落格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