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文章是海寧格家族排列有提到的理論以解釋代表在場域的表現

 


 

(引) http://accrcw75.pixnet.net/blog/post/20651598

如果你造了空中樓閣,你的勞苦並不是白費的,樓閣應該造在空中,就是要把基礎放到它們的下面去。--梭羅 《湖濱散記》,結語篇

 

***

 

而 地球在物質世界的演化,尤其在生物圈內,亦是推陳出新。生物的多樣性今非昔比,功能則越趨新穎複雜。地球在演化出第一個阿米巴變形蟲時,這猶如孫悟空從石 頭蹦出來般新奇,而演化慢慢往後推展數億年後,既開始了原始魚類、維管束植物、昆蟲、恐龍、哺乳動物等新角色加入;靈長科目的人類最後也如之前的單細胞生 物般,躍出演化的大舞台。大師想於本文談地球生物的演化,並介紹一位英國生物學家「魯伯特.謝爾瑞克」(Rupert Sheldrake)予以解釋。其「形態共振」(morphic resonance)模型,挑戰著傳統達爾文與牛頓的「機械式適者生存」世界觀
 
 
 

謝氏的理論目前尚未被主流的科學殿堂所接受,但許多學者已發現其對生物場域(fields)研究理論與東方哲學許多處不謀而合,並結合20世紀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原型(archetype)與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觀念,產生了一個跨時代科學論述。謝爾瑞克的研究顯示,幽靈肢體(phantom limbs)、第六感、動物對主人回家的預知能力、被人盯視的感覺,甚至前世記憶等現象皆有科學數據的佐證,倘謝氏的研究受主流學術的採納,或是併入教科書中,人類對其居住世界的認知,將會有革命性的創新。

 
註:亦即當肢體遭切除後,尚有消失肢體存在的意識,以上的短片為Sheldrake針對phantom limb所做的實驗,實驗結果並不是100%全對,但答對的題目有符合統計學的「顯著性差異」(significance level)。關於這點,網友MLT則有另一種看法
 
 
在21世紀前的學術圈內,科學界皆抱著人類僅是更高階層的動物悲觀論。英 國科學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稱人類不過是「裸猿」(naked apes)罷了,而從人類以降的生物,其物質型態皆受制於基因內的DNA排列組合,生物僅是聽命於基因藍圖的宿命體。根據傳統生物學的觀點,人類的意識只 是身體的「附帶現象」(epiphenomenon),好比影子之於身體般,但目前的基因學卻無法解釋為何人類的手與腳雖然共享同樣的基因排列,卻有著截 然不同的外觀與功能,這點在「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已是不爭的事實。
 

西 方在16世紀後的醫學,對人體的認知皆是由無生命的屍體中解剖得來,這彷彿是對「生物」兩字最大的諷刺,此時期的醫界認為人體只要不符合醫學上公認的異常 指數,就意味著健康。這種對生命膚淺的認知於進入後現代世界觀後,許多學者開始發現醫學尚有太多的盲點。諷刺的是,每年因研究癌症為生的人,比死於癌症的 人還多。整個醫學與製藥複合體已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靠此為生的人,常比因其而獲救的人還多。

根 據美國國家學院(The National Academy)研究顯示,高科技醫學所製造出的藥品,有可能是美國人的死亡主因。美國每年有約30萬人因醫療疏失、不良藥物反應、及醫院傳染而致死。有 鑑於此,許多有良知的科學家欲跳脫出現代醫學的迷思,傾向不將「健康」的定義放在冷冰冰的物理指數上,甚至挑戰「意識」為困在人腦內之囚犯的基本假設。科 學家從許多實驗中已慢慢瞭解,宇宙其實是個思想的存在,是個活生生亦有智慧的實體,也是個與時俱進,甚至引領潮流的有機生命,如果人類真要瞭解健康的真 義,有個對生命通盤瞭解的認知係唯一之道。

對 意識的認知,咱們老祖宗已有許多的洞見,中醫認為人體是與大宇宙相呼應的小宇宙,其經脈系統,與自然界的節氣運行息息相關。印度的「壽命吠陀」 (Ayurveda)醫學觀,亦將人體與宇宙結合,認為靜坐與瑜伽是人體與環境合一的最佳養身之道。美國生物學家Bruce Lipton則挑戰基因對人體的影響,在幹細胞的培養實驗中,他發現一組有同樣基因的幹細胞,如放在不同的環境中,會形成不同的細胞群(cell colony)。在某環境可發展出肌肉組織的基因,在另一環境可能會組成骨骼細胞群。Lipton推斷,生物的發展,並不是根據基因內的資訊而定,而是來 自環境中的場域記憶(memory field)
 

關 於場域記憶的模型,謝爾瑞克已在多年前提出,謝氏提出整個宇宙是由「形態發生場」(morphogenetic field)所組成,生物的結構並不受限於內在的基因排列,而是從外在的「型態場域」(morphic field)中經由型態場域振動(morphic resonance),共振相同的記憶所形成。宇宙的演化是雙向的共振結構,先人所經驗的知識,會存放於總體記憶內,方便後進的物種採用。而演化本身與其 稱為是一成不變得法則(law),倒不如稱其為宇宙的習慣(habit)。

兩 者的差別在,法則是個不容改變的定理,而習慣僅是慣性罷了,會隨著更有生命力的型態取代。這點,謝氏的「形態發生場」同時解釋了「宿命論」與「自由意識 論」的觀點。自然界可經由生物圈之前所形成的型態傳遞舊有的特性,此為遺傳的論證;但當另一新異的演化方式突破舊有的習慣瓶頸後,其可奠定新型態的演化原 型,此即為突變的論述。演化從某方面看來,實為「遺傳」與「突變」的對手戲,我則稱其為宇宙之「左右政黨協商論」。

謝 氏從生物胎兒的成型階段中發現,幾乎所有物種在胎兒成型的初期,皆有類似的物理結構,他比較各種生物的胎兒,發現這些胎兒的孵化初階,均有魚鰓及尾巴的構 造,這代表著生物演化在初期時,係採水生物種的棲息習慣,而當後期的演化更趨複雜後,新物種相繼突破先前演化的習慣,長出四肢爬出海洋圈,並演化出一對肺 葉,方便陸面呼吸用。

 

謝 式亦根據其「型態場域」論,提出不僅身體演化是透過場域的訊息傳遞,就連人與人的溝通亦是由這看不見的軌道連接。謝氏認為,與其說思考是由大腦產生,還不 如說大腦是個天線,會三不五時接收外在環境場域的訊息,與其作雙向溝通,謝爾瑞克曾做過實驗,當實驗室的老鼠中有一隻破解了迷宮的途徑,之後的老鼠破解同 樣迷宮的速度就會加快,這意味著個體的記憶,會與總體的記憶經由場域作連結而上載(upload)資訊,後續的個體即可從總體的記憶中下載 (download)資訊,方便演化的進程,這邏輯像不像最近的雲端科技?巧合嗎?我看未必。

謝氏亦從日本獼猴的洗蕃薯皮現象發現,在互為孤立的島嶼中,若有一島的獼猴學會清洗蕃薯皮的技倆,其他島的獼猴複製同樣行為則會加速,而期間並無獼猴游過海水傳遞資訊,這就是科學界著名的「幸島的100隻猴子效應」hundredth monkey effect。而在非生物圈的水晶成形狀態(crystal formation)也可看出「型態場域」的端倪,水晶結構在初次成型時,會花相當久的時間尋找延伸路徑,但當一種型態的水晶成型後,後續的水晶則會採先前的形狀結晶,所需時間則成倍數減少。

 

謝 氏亦由對人類的實驗得知,當一組密碼遭破解後,同一組密碼被後人破解所需的時間將顯著減少,這發現可幫助教育學者理解為何學童對傳統學習技巧可以快速的掌 握,這或許可解釋台灣教改的迷思,如為何九九乘法表的學習時間,總比理論上優越,但實際上一團遭的建構式數學要短,原因很可能是之前的學生都是這樣學來 的,建構了九九乘法的「型態場域」所然,而歐美孩童的學習經驗中,並無相同的習慣。

同 樣的邏輯放在社會歷史上,亦可解釋世界的革命潮流為何都是以共振式的波動推進,1770年的美國革命帶領著日後1784年的法國大革命,而法國於19世紀 的二月革命與七月革命,帶領比利史、波蘭、德國、及義大利等國的民族主義革命,並奠定德國與義大利日後的統一。「型態場域」亦可解釋哈佛學者杭庭頓 (Samuel Huntington)對民主三波的論述。杭氏認為第一波的民主浪潮始於19世紀的美國,爾後慢慢蔓延到29個國家。第二波始於二次大戰後的歐洲,再慢慢 往德、日、義等戰敗國推行,爭取了30個民主體制;台灣則緊跟在1974年後葡萄牙開始的第三波民主浪潮,打垮了蔣氏王朝,實施國大改選與日後的總統直 選。
 

謝爾瑞克對「型態場域」的發現其實並非新鮮事,古印度的吠檀多(Vedanta)傳統中,記載著兩個觀念,亦即大梵天(Brahman)與小梵天(Atman)的宇宙論。大梵天是整個大千世界的主宰,猶如西方宗教的造物主,其創造了世間一切事物,而小梵天則為被創造的眾生。放在「型態場域」模型中來看,總體記憶場域猶如大梵天,而芸芸眾生的個體記憶場則為小梵天。根據吠檀多傳統的理解,這兩個梵天亦無時無刻進行溝通,其邏輯酷似謝氏的「型態場域振動」,而最佳溝通的方式則為靜坐。

禪宗的訓練,亦採打破主客體矛盾方式的直悟法門,日本的禪宗箭術,訓練射箭手與環境須合為一體,拉弓後要等待放出的時機,不可強求,這彷彿射箭者(主體)要等待環境的場域(客體)給予允許後始可釋放,而連接主客體的通道即為「型態場域」,這或許又可解釋為何中國人認為「天時」總是要排在「地利」與「人和」前。美洲的印地安人則是如是的教導在森林中迷路的孩童:「當你於林中迷路時,不要急著找出路;先靜下來,再讓出路去找你。」在這句教導中,我看到了「型態場域」的運作。
 

人 類在工業革命流蕩了200年後,摧殘了大自然的平衡,我認為這情形不是光靠人類的自私基因既可解釋的,而是人類對所屬環境的認知出了根本的偏差。英國哲學 家波普爾(Karl Popper)在看到磁鐵的場域後聲稱,我們所處的世界,並非物質所組成。但21世紀的世界觀,卻依樣劃葫蘆的照著17世紀的牛頓機械觀運作,認為人僅是 撞球桌上的球粒,獨立個體球的因(cause),碰撞另一顆球造成移動的果(effect),這因果定律是個直線形(Linear)的鐵律。但從愛因斯坦 以降到謝爾瑞克等學者皆認為每個人其實都是連結的個體(connected beings),這形容猶如英文諺語 「no man is an island」的智言。

由尤甚者,人類所處的宇宙亦不是食骨不化的守舊派,宇宙的習慣會隨著後進的浪潮更新除舊,讓位給更合適的演化型態。最後我想用梭羅《湖濱散記》書中的一段話為本文作結尾,我認為這段話是最佳描述謝氏「形態發生場」演化論的文人觀點:

 

一 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他將要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他將要把一些事物拋在後 面;新的、更廣大的、更自由的規律將要開始圍繞著他,並且在他的內心裡建立起來;或者舊有的規律將要擴大,並在更自由的意義裡得到有利於他的新解釋,他將 要拿到許可證,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級的秩序中。

"if one advances confidently in the direction of his dreams, and endeavors to live the life which he has imagined, he will meet with a success unexpected in common hours. He will put some things behind, will pass an invisible boundary; new, universal, and more liberal laws will begin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around and within him; or the old laws be expanded, and interpreted in his favor in a more liberal sense, and he will live with the license of a higher order of beings."

 

整個宇宙其實就是你我共同約好的一場莊周之夢,當我們發現所處的世界已慢慢邁向惡夢時,要瞭解,此皆為吾等共生之實相,與其將食指指向他人,不如以歷史為基石,重新創出一個更美麗的夢工廠,娑婆世界的演化,就又可譜出另一個漂亮的樂章,何樂而不為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柳橙與橘子 的頭像
    柳橙與橘子

    柳橙與橘子的部落格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