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南傳禪修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鐘擺——嗔心對治

(2012-02-23 16:35:37)
 

 

春寒的天氣,一直陰冷。下午在過道里經行,忽然冒出個念頭:這樣的天氣是很適合抑鬱的,如果一個人過於關注自己的感受,卻沒有正念的話。然而,一旦心又找到了有益的所緣,並且感興趣地安住其上,那麼身體不愉悅的感受,包括心頭浮起的不愉快聯想與思維就都即刻煙消云散了……

今天收到了名強發來的新譯作《一切都是法》,感覺德加尼亞禪師這本新書要比前兩本講解得更加清晰明了——觀察心一直是他的強項。其中有一段關於觀察嗔心的案例,很是經典。隨手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哈希內觀禪法--基礎與進階的階段  
 
 
      馬哈希尊者 著
  人都趨樂避苦的道理眾所皆知。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竭盡所能想免除、減輕痛苦,享受幸福快樂。然而他們的努力方針主要想藉物質的手段造就色身的福祉,殊不知,幸福取決於內心的態度,而且只有少數人真正著眼於心靈的開發,更少的人仍努力不懈地致力於心靈的訓練。
 
   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可注意到人們對色身調理和服侍的世俗習性;對衣、食、住屋永無止息的追逐;為提升物質生活的水準、改善交通和通訊的方式,以及避免和 治療疾病而造就了驚人的科技進步。所有的這些努力主要是關心身體的滋養和維護。我們必須肯定它們是最基本的。不過,人類的努力和成就不可能減輕或拔除隨著 老、病、家庭紛爭和生計煩惱所帶來的痛苦,簡單地說,這些追求帶有需要和慾望的不可滿足性。這些痛苦不能經由物質的方法克服,只能靠鍛鍊內心、開發智能。
 
  因此,正確的方法顯然必須透過鍛鍊、平靜,和淨化內心。我們在《大念處經》裡找到了這個方法,它是佛陀於兩千五百多年前所講的一部很著名的經典。在經文裡,佛陀如此教誨:「這是淨化有情,斷除憂悲苦惱,通達正道,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也就是四念處。」
 
--------------------------------------------------------------------------------
 
基本練習
 
  你若真誠想要修習禪定,於今生成就內觀智能,在修學期間必須捨棄流俗的知見和作為。這段期間的修學是為了淨化身心,清淨的行持是達到正定的首要步驟。而且你也必須遵守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則比照出家戒律),因為要證得內觀智能,戒律攸關緊要。
 
  這些自願受持的戒律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服食亂性物品,過午不食,不戴香花華鬘,不觀賞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另一條戒是言談之間不可對證得果位的聖者輕蔑、戲謔、或心懷惡意。
 
  古代的大師們都會指引行者在禪修期間歸依偉大的覺者──佛陀,因為在修習期間,假如你的心出現不淨或恐怖的影像,你可能會受到驚嚇。還有,要遵從指導老師的指導,因為關於你修習的情況他會具實告知,並適時給予必要的引導。
 
   這項修學最大的利益和目標是去除貪、瞋、痴,因為它們是一切罪惡和痛苦的根源。這裡的密集內觀禪修課程能使你達成解脫,因此,想到它的好處你就該全力以 赴,這樣你的修學才能圓滿成功。我們所教的禪修法是以四念處為基礎,四念處是偉大的世尊以及歷代有成就的佛弟子改採用的修行法門。你該值得慶幸,因為你有 緣與他們採用同樣的法門修行。
 
  在剛開始修學之前,你可思惟佛陀教導的「四種保護」,它在心理上有莫大的助益。這四種保護即思惟佛陀、慈悲、身體的不淨和死亡。
 
  第一,你必須虔誠地歸依佛陀,並稱讚他的九種德行──「佛陀是神聖的、正遍知、明行足、應供(阿拉漢)、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第二,觀想你的慈悲普施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蒙受你慈悲的加持,你與他們無有分別:
 
  「願我遠離瞋恚、疾病、憂惱。我如此,亦願我的父母、戒師、師長,以及一切親疏或者心懷惡意的眾生遠離瞋恚、疾病和憂惱。願一切眾生遠離苦海。」
 
  第三,是觀身體的污穢不淨,以幫助你減輕對身體的貪愛執著,它是許多人最放不下的。觀它各部份的不淨,像胃、腸、痰、膿、血,這樣對身體的無明貪愛就可以去除。
 
  第四,一種對你有益的心理建設,是憶念死亡是必然的現象。佛陀的教法強調,人生是不確定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危脆的,死亡是不可免的,人生的終點是死亡。生命有生、老、病、苦,而最後將死亡,這些都是它存在過程的全貌。
 
  我們開始靜坐時,采坐姿並兩腿雙盤。也可兩腿不交叉,只是平放在地板上,不讓一隻腿壓住另一隻,這樣你也許會較舒服些。請你的禪修老師詳細講解靜坐的姿勢。
 
  若是老覺得坐在地板有礙禪修,就以較舒服的姿勢坐著即可。現在請按照下列每個步驟練習。
 
--------------------------------------------------------------------------------
 
基本練習一
 
   置心(不是用眼睛)於腹部,你會發現這部位的起伏,若剛開始察覺不出,可把雙手置於腹部以感覺它的起伏。稍後,吸氣時的起和呼氣時的伏會隨之明顯。此 時,內心注意著,腹部起時知「起」,腹部伏時知「伏」;隨著每一動作發生的同時注意著它。這項練習使你真正感受到腹部上下運動的情形,但並不是叫你注意腹 部的形狀,而是讓你真正去感受它緩慢運動時所造成身體壓力的感覺。因此,只要遵照這種方法練習,不必去注意腹部的形狀。
 
  對初學者而言,這是一種在禪修時培養覺性、專注和內觀很有效的方法。隨著功夫的進步,對腹部運動的感受也會越加明顯。
 
   唯有內觀禪修的力量完全開發出來時,才有能力看到我們六種感官上一連串身心變化的過程。因為你是初學,警醒和專注的能力還很微弱,或許會覺得,把心安住 在每次起伏的當下有困難。碰到這些困難,你很容易會這麼想:「我真的不知如何把心安住在每一次腹部的起伏。」這時候必須記住,它只是個學習的過程,腹部的 起伏是一直存在的,不須刻意去尋找。
 
  事實上,對初學者而言,把心安住於腹部「起」、「伏」的兩個動作上,是容易做到的。持續這種練習,對腹部的起伏保持充分的警覺。
 
  絕對不可口念「起」、「伏」,或者觀想「起」、「伏」的字眼,只是注意腹部起伏的真正過程。也不要為了使腹部運動更明顯,而故意深呼吸或急促呼吸,因為這樣做會使人疲憊,反而干擾修學。只須在正常呼吸狀態下,全然地去注意起伏的運動。
 
--------------------------------------------------------------------------------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加尼亞禪師開示 20091218

禪修不是要使勁的做什麼,我們不要試圖讓什麼發生,也不必拒絕什麼,不去嘗試讓什麼消失也不會試圖創造什麼。

    我們的心就在此刻,在當下覺醒、了知、與覺知。

禪修時我們不用花費太多精力,我們只要用正確的態度、思想與興趣去觀察

你要知道覺知是否存在、定是否存在。因為你覺知所以你能識別。

你應該欣賞此刻的覺知,讓識別和瞭解持續。

你確認當下有覺知嗎?只要提醒、記得與檢查。

我們哪兒也不想去,我們不要去期待——期待任何東西,我們只要活在此刻,活在覺知之中。與覺知為伴,欣賞覺知。

別忘記你當下在做什麼!我們強調是心的工作,心的禪修。心有覺知嗎?心在工作嗎?

如果你清楚地認出當下是否有覺知、定和智慧的話.

如果你清楚地認出智慧不存在的話,這也是智慧,這也是理解。

我們不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沾沾自喜,也不必抱怨考慮正在發生的事情。經歷可能有好壞對錯,那些都不重要。

經歷只是經歷,你要察覺並投入去做的是認出心當下的工作——覺知與觀察。如果經歷不錯,於是心很愉悅、不斷地愉悅;如果經歷很差,令心很悲傷、不斷地悲傷,這就意味著你沒有理解,

你應該意識到自然就是自然,對象只是對象而已,放下過往。我們不用抓住任何經驗和對象,我們只要去察覺心在做什麼。你只要去檢查覺知與觀察的心的品質,禪修的心的品質。禪修的心是否正在工作?是否堅定?只要去檢查。

我們哪兒都不去,不需要匆忙。我們安住在當下,完全活在當下。我們不幻想未來,不留唸過往,我們只活在當下。

當下,我們要知道的僅僅是當下,在每個瞬間,這已經足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pq4t.html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出現的境界都無法影響你的禪修,它們的作用是幫助你去覺知。你可以使用它們來發展你的覺知、專注和智慧。

任何境界都是法的對象、法的顯現。如果你擁有正確的態度,那麼一切都不會有問題。境界不會影響你,甚至連疼痛都可以成為觀察的對象。

疼痛是觀察對象,沒有疼痛也是觀察對象。觀察對象只是觀察對象。如果你能夠理解到對象只是對象,心就不會去抓取和抵抗。心沒有貪與嗔而是擁有三摩地。

      不斷地識別是一種學習,我們需要對感覺、對象和經過保持興趣。如果你們深入地理解經過只是經過,那麼你的心將會自由。

一切都是經過。當你聽聲音的時候,心不會抵抗因為它只是經過。如果識別出這種感覺,這也是一種經過。心沒有反抗,也沒有抓取。為什麼你不能把疼痛當作只是一種經過呢?有些經過你很抵抗,而有些經過你很喜歡,它們的差別在哪裡?

經過,總是剎那不停,你,覺知到了沒有?

當你身體健康、一切都不錯的時候,這是一種經過。但是,我們卻忘記理解到經過只是經過。這就是當你生病糟糕時你無法理解『經過只是經過的原因。接下來,你會竭力排斥疾病於是你會非常痛苦。於是,心沒有自由,無法自在。 

同樣,若你的身體健康、輕鬆、強壯時,這也是一種經過。當你的身體粗重、疼痛、生病時,你卻未能思考經過只是經過。於是,你會抵抗然後導致折磨。

理解必須隨時隨地。當覺知和理解在場,任何事情都沒有問題。沒有好消息,也沒有壞消息。

為什麼心無法如其所是呢?那是由於貪嗔痴,因為沒有理解。所以心就會抵抗和抓取。自在其實並不遙遠,但是需要你深入地培育理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qwja.html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禪修要點--緬甸雪烏敏西亞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0z7kh.html

作者:緬甸雪烏敏西亞多 (已故)
    英譯:烏德旃尼亞。
    中譯:葉文可
    
    正確的態度是禪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修行時:不要過於努力專注,
    不要去控制,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不要強迫或限制自己。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但也不要拒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然而,當事情發生或停止發生時,不要忘記它們,
    要對它們保持覺知。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lobha),
    拒絕正在發生的事是嗔(dosa),
    不清楚某件事正在發生或停止發生是痴(moha)。
    只有當觀照的心沒有貪、 嗔、 或煩惱/焦慮(soka)時,
    寧靜(直觀)的心才會升起。
    你必須反覆檢查自己修行時的態度。
    你必須同時接納並觀察好與壞的經驗。
    你只想要好的經驗,你連最微小的不愉悅經驗都不想要,這是否公平?
    這是正法之道嗎?
    不要有任何期望,
    不要渴求任何事物,
    不要焦躁不安,
    因為,如果你的心中有這些態度時,
    你將很難修行。
    你修行時為何這麼努力的專注?
    你是否想獲得什麼東西?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e4ba4d01014d85.html

在座的同道和同學們這幾天一直在進行正念訓練。今天,我給大家簡要介紹正念在心理治療中的發展歷史。國際心理學界和腦科學研究界早已大量運用正念,然而目前中國的心理學界對正念還運用得比較少。

 
一、止禪與觀禪
 
    正念,巴利文Sati,Sati包括七種含義:隨念、記憶、覺察、憶起、憶持、緊系目標、不忘。
    正念有兩種成分:止禪與觀禪。關於這一點區分,西方人用了幾十年時間才弄明白。起初許多西方的心理學家不瞭解止禪和觀禪的區別,以為佛教的觀禪就是在打坐中把心專注在一個目標上面,其實那是專注一境的止禪修法。
    在這次禪修營中所學的正念(或譯為內觀)的方法,以及現在西方心理學界廣泛運用的內觀,都不屬於止禪,而屬於觀禪。
    止禪不僅僅在佛教中獨有,這是東方很多宗教都有的內容。大家聽說過道教的「意守丹田」嗎?那就可以算是一種止禪的修習。真正有佛教特點的內容是觀禪。
    觀禪,就是出現什麼就要觀察什麼,對於身心中出現的自然運作狀態都要觀察到,如其實際地觀察。
    我曾經遇到一個人,他說自己學習了內觀之後,看到任何東西都馬上想:「這是無常的。」我覺得他訓練的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執著,並不是真正的正念。正念,應該對身心在自然的運作當中發生的任何現象都能立即產生觀照,發現這些現象在流淌,每一剎那都在流淌。
    當你靜靜地坐著,好像是不動的,但你會發現你的身心狀態在變化,你注意的目標也在變化,這樣的修行最終可以讓我們徹知無常。
    這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在具體的禪修當中,你肯定會經常犯糊塗,很容易繞進去,搞不清楚某些現象到底是無常的還是常的。在這幾天當中,如果你們感覺自己繞 進去了,要在小參的時候告訴宗淨法師,他可能會幫助你們變得清醒一點。過一段時間,你通常會又一次繞進去。如此反反覆覆,你對身心會越來越瞭解,這種瞭解 對心理學是特別有幫助的。
文章標籤

柳橙與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